2、教学准备:磁铁;探索材料:回形针,玩具,一元硬币,夹子,茶叶罐等铁制材料和非铁制材料:积木,塑料玩具,纸杯,玻璃球,气球……装水的大盆两个;取物工具---篓子、盘子、有磁铁的钓钩、勺子、筷子等;空箱子2只,空盆1个3、教学过程a) 情景引入(出示大盆)师:陈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小弟弟把许多东西一起扔到了这两个玩水的大盆里,这可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呢?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孩子们口中常说的小龙就是里面的角色。既然孩子们对玩陀螺那么感兴趣,又有着丰富的经验。我想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孩子们探究科学的能力。活动一:谈话活动:我最喜欢的陀螺目标:1、认识陀螺的外型特征,知道陀螺的一些种类。2、能说出自己喜欢陀螺的原因,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准备:幼儿带来自己喜欢的陀螺过程:1、(出示陀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老师提问:这是什么?你玩过这样的陀螺吗?2、你还玩过什么样的陀螺?徐晟:我玩过拧的陀螺,尤志浩:我玩过木头的陀螺,也叫打不死陀螺;周杰:我玩过装电池有按扭的陀螺,邵未龙:我见过遥控陀螺,很厉害的;周舟:我玩过有发条的陀螺……(评析:这样的谈话可以让孩子了解到陀螺的种类有很多:木头的,塑料的,拧的,有发条的,自动的。)3、你喜欢什么样的陀螺?为什么?郁幸娴:我喜欢音乐发光战斗陀螺,因为它会发出火星;戚奔:我喜欢白虎陀螺,因为它很厉害,可以打败龙陀螺;吕新炜:我喜欢大的陀螺,因为它可以转很长的时间;邵未龙:我喜欢小的陀螺,因为它转的速度很快;邹蓉蓉:我喜欢牵牛陀螺,因为它很好玩;蒋钰:我喜欢铁的陀螺,因为不容易坏……(评析:孩子对陀螺真的是爱不释手,又有过玩的经验,所以在讲的时候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理由。由于孩子的知识能力有差异,所以喜欢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我们的谈话内容一定要围绕孩子已有的经验进行。)4、如果让你设计一个陀螺,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陀螺呢? 我想设计一个彩色的陀螺,我想设计一个喷火的陀螺,我想设计一个很厉害的陀螺,我想要一个会飞的陀螺……(评析: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喜欢陀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动画中的角色厉害他就喜欢那个陀螺,有的是因为转得快,有的是因为转得稳,也有的是因为色彩或图案漂亮。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小朋友对陀螺的种类也多了一些了解。那为什么摇摇晃晃旋转的陀螺不会倒下,为什么陀螺旋转的时候会有的快有的慢呢,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2、幼儿理解歌词大意,并能边唱边自己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 3、幼儿学会爱妈妈。活动准备:根据歌词大意绘制的一张挂图、接妈妈歌曲、小狗头饰、钢琴活动过程:一、 开始部分:1、律动《我快乐》,幼儿跟着音乐拍手和拍肩。2、老师弹琴,幼儿唱音阶(唱的同时依次轻拍头、肩、腰、胯、大腿、膝盖、小腿、脚)
2.通过欣赏课件,感受画面布局的重要性。活动准备:1.课件制作《可爱的乌龟》2.乌龟手偶。3.画纸、勾线笔人手一份。
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更为宽泛的创造空间,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对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孩子一个自由、安全、宽松的环境,使孩子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现”和“探索”。利用情境式的动画效果,更使幼儿充满尝试和描绘的愿望。活动目标:初步引导幼儿学用各种材料和间隔的方法在圆圈内装饰。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材料、颜色和图案,大胆想象为小动物的汽车装配上美丽的轮胎。活动准备:废旧光盘、瓦楞纸、铅化纸、蜡光纸、回形针、橡皮泥、瓜子粒、油画棒、水彩笔若干等。范例:画好的车辆、三只轮胎、花鸭先生及汽车图片。
二、教学要求:1、教幼儿能够对大小区别较明显的4-6个物体,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2、复习5以内的数数。三、教学准备1、实物套娃1套2、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圆形塑料片一组5张,每人一组。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环境创设一、信息资源的准备1、收集各种扇子实物,互相介绍自己的扇子,寻找各种扇子的异同,启发幼儿按大小、形状、制作材料(绸面、藤面、葵叶、鹅毛、纸、木等)、扇面图案进行分类。2、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跟扇子有关的故事、录像、图书、图片等资料,鼓励幼儿将查找途径、内容用图表形式记录下来(见图一)。3、在室内布置有关幼儿参观商场、购买扇子的照片,同时把幼儿围绕扇子所提的问题及如图一的记录表展示在墙面上。二、工具与材料的准备1、多用组合架。用铁丝做一个架子固定在墙上,将相关的工具与部分装饰用品串挂在组合架上,如线团、包装纸等。在剪去瓶口的矿泉水瓶、酸奶瓶内插装画笔、尺子、钳子、小锯子、剪刀等工具。2、趣味废纸箱(见图三)。既可美化活动区,又能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如将蛋糕盒纵向裁半,将其装饰成孩子头像或其他形象,穿绳悬挂在区角墙壁上。也可直接将经过装饰的方形纸箱放在区角。3、制作材料及方法(见图四)。有待装饰的扇面和扇页,白志、色纸与废旧挂历纸,有孔的薄木片、薄竹片条等,启发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进行制作,作品完成后可用各色丝线饰扇把。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用保护色、断尾、喷“墨汁”等保护自己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周围事物的动态。【活动准备】 1、挂图二幅,图一:蝴蝶、蟋蟀、瓢虫、蜻蜓、枯叶蝶、花螳螂,竹节虫变色龙、树蛙、斑马等;图二:壁虎、海星、蚯蚓、乌龟、乌贼鱼等 2、幼儿、家长收集的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碟片、图书等资料。 3、没尾巴的动物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活动,讲述故事《谁丢了尾巴》 (1)根据故事情节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谁丢了尾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去交流,发现) (2)根据上述内容让幼儿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有了大致了解。
2、了解生活中汽车轮胎上花纹的用处。3、初步探索轮子的形状和功能。4、喜欢了解并探索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活动准备:1故事录音磁带《轮胎上花纹的秘密》。2、橡皮泥、泥工板、玩具小汽车。3、大小不同的轮胎若干,并布置场地。
第一环节,我以兔子的家为导入,看看猜猜,“这是谁的家啊?”让孩子在细致地观察中发现,培养阅读观察的能力。第二环节,是活动的重点,用看图猜谜的活动形式层层引入,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当然在过程中谜底不是绝对的,例如眼泪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发孩子的讨论。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赏时,从故事开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内容基本不变,后面的一段留一个疑问,“兔子先生掉到洞里后会碰到什么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赏故事的兴趣,在完整欣赏时了解答案。 第三环节,注重将文学作品回归到孩子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交流讨论生活周围的图象与符号,自然引入社会认知的活动,活动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如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标志、幼儿园、马路上的标志等等。
活动准备:1、情景布置:线的天地(各种各样的线)2、实物:红、白两种绒线团,一对棒针。用红、白两种绒线编织成的白底红十字图案的编织品。活动过程:一、参观“线的天地”,各种线的用途。二、出示红白两种绒线团,棒针,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讲第一、二、三段故事,提问:1、故事里有谁?他们去干什么?2、红圆圆和白团团都说了些什么?讨论:红圆圆和白团团走但荒野,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想象,自由讨论)并让幼儿续编。三、教师讲完整个故事,提问:1、红圆圆和白团L'cd欧⑸氖赂忝墙驳氖遣皇且谎f2、她们在路上遇到什么?她们是怎么做的?3、最后,她们怎样了?4、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道理?四、请幼儿分角色白哦眼并复述。五、师生小结: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忙、互相关心。
2、通过做一做、尝一尝,体验蔬菜不同的味道。活动准备:1、芹菜、萝卜、胡萝卜、黄瓜、青菜、葱、花菜、西红柿等蔬菜2、用五个篮子分别表示吃根、吃茎、吃叶、吃花、吃果。活动过程:一、谈话 1、秋天有些什么蔬菜呀? 2、今天这里有许多蔬菜,你们都认识吗?二、找一找 1、分别找一找蔬菜的哪个部位可以吃,如萝卜吃根,卷心菜吃叶,西红柿吃果实,花菜吃花,芹菜吃茎(叶)。 2、请幼儿将蔬菜放在相应的篮子里。三、做一做 1、对蔬菜进行简单加工后,拌如色拉酱,让幼儿品尝,边品尝边交流:我吃的是什么蔬菜?是蔬菜的哪个部位。
2、懂得用多种方法保护骨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二、活动准备:动物骨头:鱼骨头、肉骨头;骨骼支架图一幅;操作卡若干;录音机、磁带、投影仪、笔等。三、活动过程: (一)以动物骨骼引起幼儿兴趣。(二)了解人体的支架——骨骼。 1、找找说说哪儿有骨骼?它是怎样的?2、结合图片共同整理,了解人体骨骼的数量和有关名称。3、体验了解骨骼的作用。
2)、能正确认读数字1、2、3、4。 活动准备:教师幼儿每人一套1~4的数字卡,四个指偶;1~4的圆点卡片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1)、引起兴趣,导入课题:出示指偶,引起兴趣。 2)、有具体形象到抽象训练:让幼儿操作指偶,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正确认读数字1、2、3、4。 A 、让幼儿出示1个指偶,启发幼儿说出1个指偶的数量用数字“1”来表示,老师出示数字“1”,让幼儿说出像什么并认读。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活动准备:一、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等)。二、操作材料:米、水、小金鱼、球、玩具、水果等,毛巾若干条。三、知识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菜场、垃圾场、医院、马路,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的口袋。 活动过程:一、幼儿通过玩口袋,认识了解各种口袋的名称及材料。1.幼儿游戏玩各种口袋。2.幼儿认识各种口袋。3.幼儿根据材料的不同为口袋分类。二、操作活动:尝试了解口袋的用处,并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1.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口袋的用处。2.幼儿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口袋装物品,并记录自己的尝试结果。3.师生共同小结口袋的功用。4.找出生活中最常用的口袋:塑料袋。5.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三、结束活动:把装的物品运回教室。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录音、电脑、录音机、图片、操作卡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录像:海底世界。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它们吃什么? (评:奇妙的海洋世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观看的聚精会神,活动室里静极了,为下面的活动开好了头。)
一、听各种车的声音 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 警车和卡车等)二、观察比较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2、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警车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样的肥皂。3、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准备 1、为每组幼儿准备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等等。吹肥皂泡瓶若干,盛水脸盆几只作洗手用。操作卡片“请你涂颜色”。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特征,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2. 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3. 感受帮助朋友的快乐,培养幼儿关心自然界,爱护树木的情感。准备:1.环境创设:树林和一名扮演“大树妈妈”的老师。2.小鸟头饰人手一个,鸟妈妈头饰一个。3.小鸟飞音乐带,录音机。4.画纸、水彩笔人手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