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制五年级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说课稿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

    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3.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教学提示】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缺少丰富人物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两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自大。作者接着写他的一番话语:“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我怎好不去贺节?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巧妙地揭示了他为何目中无人和衣服“就如酒篓一般”。二、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表达讽刺。第二回中,周进六十多岁了,还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观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两馆银,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到第七回中,周进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梅玖就无耻地冒充自己是周进的学生,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也供起了周进的长生牌位。梅玖见了周进早年写的一副对联,贴在墙上,红纸都发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喷了,剥下来装裱收藏。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周进做官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写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势利以及社会上一些人的趋炎附势。所以,《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

    3.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会,填写阅读任务卡4.师点评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寻找《朝花夕拾》中表现鲁迅先生儿童教育观念的地方,通过细节审视,深入体会鲁迅先生对于儿童教育观念的独特认识和深切关怀。在这轻松而有感染力的文字里,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切身感受。联系现实,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的现实意义也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理解鲁迅先生,理解文本里的情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三、汇报探究成果,评选优秀学生1.各小组内汇总专题探究阅读任务卡2.各小组内不记名投票,评选出最优秀的阅读任务卡3.师汇总各小组最优秀的阅读任务卡,在全班展示4.评选优秀汇报者针对最优秀的阅读任务卡和各小组汇报情况,全班填写“《朝花夕拾》阅读汇报评价表”,评选出三位阅读任务卡优秀制作者和一名优秀专题汇报者。课件出示: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 说课稿

    教材说明:连加法是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目标:1.掌握连加法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2.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根据情境,正确列出连加法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算。明确连加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连加法竖式的写法,明确要用前两个加数的和加第三个加数。教学流程:以下分四个板块进行。一、知识迁移。口算练习题:1.两个一位数相加(9+7=8+6=8+7=)2.三个一位数相加(8+9+5=2+9+4=6+5+7=)【设计目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在计算时,归根结底是两个一位数的计算,所以课前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提高计算准确性,巩固计算顺序

  •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719镶嵌》说课稿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性活动课,教学大纲上对数学活动课作了这样的解释:“数学活动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可见教学大纲把实习和开展探究性教学放在了重要的地位。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例1、例2、例3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观念,会用厘米测量。2、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观察物体》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辨认并能想象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探究中,学生掌握全面、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并感受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3、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

    一、说教材《加减混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和例4。这个知识点是在上一课时《连加、连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提升和知识点的整合。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 3、让学社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Good morning说课稿

    1.课堂活动中的竞赛制:以记奖评优的形式无声的评价每一个活动,包括个体和小群体。在第一课时评最佳演员和导演奖,第二课时评最佳团体奖,既节约时间又明确有效。使学生能提高语言质量,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2. 教师课堂上语言、表情激励制: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乐于 、善于用激励性语言。从good, super, smart, excellent , great ,wonderful等,用微笑,皱眉,摇头、点头等身体语言对于学生的评价是方便又有效的途径。3.课后作业评价:口头作业在第二天课堂上表演,接受全体同学的评价。笔头作业有教师批阅,以评语的方式出现。优秀作业予以展出或交流。积极地肯定和鼓励学生是我们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4.单元结束后综合性评价:除了笔试以外,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丰富的活动,如:调查报告、小品表演、专题演讲等。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频率与概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频率与概率》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广全、李尚志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而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概率的定义和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安排1课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古典概型和用列举法求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体会概率和统计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2)班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女生偏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强,对上节课的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知识已经理解并掌握,表现欲强。这些特点为本堂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质的保障。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6、问题的检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拓展的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否真正领会,或领会的程度如何?这就需要检验才能了解。检验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交流、调查、反思、随堂检测等方式进行。我主要采用随堂检测的方式,把事先准备好的自测题发给学生,或利用多媒体投影来进行当堂检测。检测题目不宜过多,可随学生的课堂表现而有所增减,同时,把拓展性的问题作为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外探索。如,这节课我是选择了《同步作业》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完成检验的。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通过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了解,帮助教师及时掌控课堂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进度。7、我的收获和疑惑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问题没能搞明白。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这一环节可以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深层次的的回顾与反思,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记忆与理解,同时也便于老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掌握和调整以后的教学思路。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教案

    (2)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教学目的:1、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3、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教案2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教学准备】1、挂图、指南针2、学具准备: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同学们,你们想去北京吗?今天我们去参观参观吧?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1、认识方向:出示主题图:我们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个吗?(先同桌之间互相练习解说,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天安门的地理位置)引出例1)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2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五、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形成问题1、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1、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上一页123...666768697071727374757677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