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幽默风趣的演讲稿。文章介绍了王选先生一生的重要抉择和贡献,并将自己的一生的抉择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说学情学生对王选先生有一定的了解,在介绍他一生重要抉择时学生更容易理解王选先生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精神并深受鼓舞。教学目标1、识记王选极其重大贡献2、识记课文主要词语3、通读全文,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4、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教学难点从这几次选择中分析王选先生的精神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8.4 圆(二)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知识回顾】 我们知道,平面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如图8-21): (1)相离:无交点; (2)相切:仅有一个交点; (3)相交:有两个交点. 并且知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来判别(如图8-22): (1):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相切; (3):直线与圆相交. 介绍 讲解 说明 质疑 引导 分析 了解 思考 思考 带领 学生 分析 启发 学生思考 0 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设圆的标准方程为 , 则圆心C(a,b)到直线的距离为 . 比较d与r的大小,就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思考 理解 带领 学生 分析 3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知识巩固】 例6 判断下列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⑴直线, 圆; ⑵直线,圆. 解 ⑴ 由方程知,圆C的半径,圆心为. 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为 , 由于,故直线与圆相交. ⑵ 将方程化成圆的标准方程,得 . 因此,圆心为,半径.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为 , 即由于,所以直线与圆相交. 【想一想】 你是否可以找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其他方法? *例7 过点作圆的切线,试求切线方程. 分析 求切线方程的关键是求出切线的斜率.可以利用原点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的条件来确定. 解 设所求切线的斜率为,则切线方程为 , 即 . 圆的标准方程为 , 所以圆心,半径. 图8-23 圆心到切线的距离为 , 由于圆心到切线的距离与半径相等,所以 , 解得 . 故所求切线方程(如图8-23)为 , 即 或. 说明 例题7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想一想】 能否利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的几何性质求出切线方程?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 引领 讲解 说明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思考 主动 求解 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50
预设 简·爱是一个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追求。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简·爱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在她身上,体现了新女性的特点: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六、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设计意图】在理解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小组讨论,《简·爱》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请简要分析。预设 《简·爱》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小说中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这部小说通过叙述一个孤女坎坷不幸的人生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一个小写的人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后天就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大约有四、五种说法,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一些了解,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来历。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和排挤,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得知消息后,划船拯救,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吃饱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端即是“初”的意思,人们也以吃粽子,喝黄酒来纪念屈原。也许,这古老的传说你早已听过无数遍,今天也无法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恍如昨日刚发生的事,最后以韩国成功申请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而告终。虽然专家称“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坏事。但毕竟“端午节”一词还是被别国抢先一步给端走了。
Teaching goals:1.Words&phrases: robot, paper, less, fewer, simple, unpleasant, factory, seem, etc .2.will 构成的一般将来时态的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回答.3.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4.more , less , fewer 的用法.5.学习一般将来时态的相关知识,学会对未来进行预测.6.对five years ago ,today ,in five years 简洁回顾与展望的方式,贴近实际符合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7.通过时间对比复习一般过去时态、一般现在时态,巩固一般将来时.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will构成一般将来时态的句式。2.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态。3.more , fewer , less 的用法。4.How to make predictions .Period 1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Leading in1.Greetings: Welcome to school .What’s the date today ? Who’s on duty today ?Do you enjoy your winter holiday ?Do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 ?Do you want to live on the moon ?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 in ten years ?Collect the Ss’ answers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predictions .Step 2 Pre-taskSB Page 2 ,1a .1.Look at the picture :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100 years from now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sth in 100 years .
二、教学 1a,1b.1.First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what kind of fruit food and drink you like the best and writes down on the blackboard.教师问学生最喜欢什么水果和饮料并把它们写在黑板上。比如:potato chips,ice cream,tea,lemon,chocolate,oranges,salad,popcorn,pickle and so on.2.接着叫学生表达以上食物的味道,引出新单词——sweet,crispy,salty,sour,delicious,hot,awful,nice…并且完成lb教学内容通过此活动,以旧带新引入新单词。其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三、教学 2a,2b1.首先,听力前的brainstormFirst,Let students describe how potato chips taste and describe how helpful the potato chips.Then,ask:When and where were potato chips invented?Who were potato chips invented by?How were potato chips invented?(Let students gues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key words.)Key words:by accident,customer,restaurant,by mistake.(说明:通过问题让学生对对话内容有整体了解,为听力练习做好准备;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像力,观察力。)
教学目标:1.学习现在完成时。2.学already和yet用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谈论或询问最近已经发生的事情语言功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谈论或询问最近已经发生的语言结构:现在完成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语言目标:Have you watered the plants yet?No, I haven’t.Have you fed the cat?No, I haven’t fed her yet.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I started about an hour ago, but I haven’t finished. I will visit Hong Kong next year.重点词汇及短语:water, wood, farm, ocean, hit, appear, turn, government, thousands of, southern, villager, strongly, step, clean out, some day, be off, so far, go for walks, thanks to, look forward to学习策略与思维技巧:引导、合作跨学科学习:历史知识、文化学习教学重点:现在完成时态的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条理,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反省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做事的条理性及计划性。课前任务:记录和查找自己和别人已做过或仍没做的事情。
一、研读课文,1. 体会作者一家对三只猫的不同感情以及猫亡失后作者的感情,找出文中具体表达的句子。第一只猫:“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托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第二只猫:“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一顿惩戒。”“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第一只猫“很活泼”,“我看着三妹逗猫玩的融副泄泄的生活情景,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当猫无故病死后“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并为之“酸辛”;当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在周围邻居冷漠的观望中被那些“过路人”捉走后就“怅然”、“愤恨”、“诅骂”,在这段生活经历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满爱心,表现得十分宽容、温馨、善良和光明。然而在“芙蓉鸟事件”发生后的“我”,不仅只凭主观猜测“妄下断语”,面对猫这个弱小、可怜的动物怒气冲天“拿木棒追打”、“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人在动物面前恃强凌弱,则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不过,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2. 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们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单元分析单元目标: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单元主要句型:1.What are you doing ?I’m doing my homework .2.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Yes , I do .3.When do you want to go ?At three o’clock .4.What is he doing ?He is watching TV. 单元词汇:watching , doing , eating , cleaning , playing , reading , swimming , shopping , pool ,school , mall , library , wait , talk to , talk about , activity , camero , bird 重点、难点:1.be动词am , is , are的用法;be动词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这一单元主要是与分词一起构成现在进行时态,即be (am , is , are)+V-ing,表示正在干什么。它主要是随主语人称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2..现在进行时态上面我们讲be (am , is , are) 时已提及进行时态,其句子的构成情况我们通过下面的两个表格中的问句、答句来具体体现:3.现在分词的构成现在进行时态中be + V - ing 的构成中V-ing被称为现在分词,它的基本构成是动词原形+ing,但也有些特殊情况,下面分几类说明:(1)一般情况+ing如:read→reading,go→going,do→doing,look→looking,listen→listening,watch→watching.(2)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词,去掉e,再加ing.如:write→writing,skate→skating,type→typing,wake→waking,make→making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诗歌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3)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 (1)诗人用了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表现晚春景色。一个“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花草树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有了个性,成了精灵,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情趣。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三、朗读感知课文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目标导航】1.通过多个故事的学习,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并学会画故事情节图;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3.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二、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三、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目标导航】1.培养留心观察、勤于考证的意识,能初步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在写作活动中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增强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1.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你游览过的一个景点,围绕其中的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2.我们应该都有过出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3.你一定看过一些展览,参观过一些纪念馆或博物馆,请选择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参观 》为题,写一篇参观记。不少于600字。
【目标导航】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课时安排】1课时自由组成小组,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学生绘画,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新课导入】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做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本次综合性学习以“和”为主题,同学们可以相互探讨一下“和”在你们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新课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言下之意,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得心应手。其实,读书还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读书,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书就白读了。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的感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路灯。【写作要求】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再仔细读一读相应的片段,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2.能概括叙述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感受,要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谈,避免脱离原文和生活实际任意发挥。3.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技法点拨】
教学目标:1.能利用三角函数概念推导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重点:特殊角30°、60°、45°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 预习导航 ☆一、链接:1.如图,用小写字母表示下列三角函数:sinA = sinB =cosA = cosB =tanA = tanB =2. 中,如果∠A=30°,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如果∠A=45°,那么三边长有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二、导读: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完成下面填空:
【类型四】 含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与绝对值的混合运算计算:-22+(-12)-2+(2015-π)0-|2-π2|.解析:分别根据有理数的乘方、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及绝对值的性质计算出各数,再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解:-22+(-12)-2+(2015-π)0-|2-π2|=-4+4+1-2+π2=π2-1.方法总结: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及绝对值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三、板书设计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2.零次幂: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a0=1(a≠0).3.负整数次幂: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p次幂的倒数.即a-p=1ap(a≠0,p是正整数).从计算具体问题中的同底数幂的除法,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一般性质.教学时要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规律,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魅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2015年9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简称:NASA)对外宣称将有重大发现宣布,可能发现除地球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14年,NASA就发现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是第一颗在太阳系外恒星旁发现的适居带内、半径与地球相若的系外行星,这颗行星环绕红矮星开普勒186,距离地球492光年.1光年是光经过一年所行的距离,光的速度大约是3×105km/s.问: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多远(1年=3.1536×107s)?3×105×3.1536×107×492=3×3.1536×4.92×105×107×102=4.6547136×10×105×107×102.问题:“10×105×107×102”等于多少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类型一】 底数为单项式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计算:(1)23×24×2;(2)-a3·(-a)2·(-a)3;(3)mn+1·mn·m2·m.解析:(1)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2)先算乘方,再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3)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二)能力训练要求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经历弄清实际问题题意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选择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欲望.教具重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
问题2、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测旗杆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在Rt△MEC中,∠MCE=α,AN=EC=l,所以tanα= ,即ME=tana·EC=l·tanα.又因为NE=AC=a,所以MN=ME+EN=l·tan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