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宾西法尼亚大学奉命为陆军计算弹道数据,并于1943年6月军方签订合同,开始工作。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制成。从1953年起,IBM公司开始批量生产IBM701机,这标志这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工业化生产。后来不断更新换代的计算机,逐渐成为普通的办公用品,同时也促进了“网上交易”、“远程医疗”等的产生和发展。﹣﹣摘编自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等
(1)以下表述,与材料一信息一致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材料信息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4分)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亚、非、拉美国家是我国外交的重点。( )③美蒋特务制造了企图谋害周恩来等中国代表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④20世纪70年代, 我国结束了同美国、日本长期对立的僵局,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
材料一十八世纪,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个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已经有所发展。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还出现了手工劳动逐步被机器生产取代的趋势。但俄国落后的农奴制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供应和国内市场的开拓……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一: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注释】①狎:轻慢,轻侮;拥挤。②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③亟亟:急迫。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村料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前列。……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地响了世界。——日本史学家官崎市定材料二 18世纪中期,术材匱乏引发能源危机,使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机械能领域实现转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了国家整体性产生变迁,完成了经济史的重大转型,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始于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命中,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会步入了电气时代……一一朱启贵《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转型选择》(1)材料一“宋代文明”中的某项成果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项成果具体是指什么?
材料二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文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然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有效实现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政府目标,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古代帝王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目标。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减机构;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明确划分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完善监察制度。——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机构改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外国报纸宣称:“中国能开凿关沟段(京张铁路的难点)之工程师尚未诞生于世!”詹天佑毅然承担了这项具有国际影响的筑路工程,他经常勉励工程人员:“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詹天佑不畏艰险,实地考察勘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确保了行车安全。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材料二 詹天佑还先后从事川汉、粤汉等铁路的修筑。詹天佑说:“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日富、日强,首赖工学。”他发起组织“中华工程师会”,为培养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而不懈努力。詹天佑亲自编撰出版《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告青年工学蒙》等论著,这些著作在中国工程技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4分。回答2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詹天佑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3分。回答2点)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什么?当时为巩固统一,统治者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2)为巩固“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3)试举一例,淸朝前期统治者针对国内分裂势力的具体举措(2分)(4)近代维护国家统一,收复新疆的湖南籍民族英雄是谁?(2分)(5) 目前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台独分裂势力”还很猖獗,请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材料一:建元年间(前140年﹣﹣前135年),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他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并拘留了十几年,趁匈奴发生内乱时脱逃,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一:内战的结束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之计已经失去其原有的价值,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用。……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罗斯福称,这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根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复兴署“……该法的中心是企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对处于”自我毁灭性竞争“状态的企业界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缓和阶段矛盾,实现罗斯福领导全国”合作“的意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图1中的《南京条约》是哪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1分)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2)图2中的中华民国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其依据是什么?(2分)(3)图3反映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怎样的国内意义?(2分)
山东省济宁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20分)1.(1分)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A.A B.B C.C D.D【分析】本题以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的史实。【解答】材料中李白诗赞扬的是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光辉业迹,秦王赢政灭掉东方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2.(1分)铁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已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学说,注意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题干材料特别强调了“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据此可排除A;“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表明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是由于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题干材料未提及佛教和道教及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故选:B。【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3.(1分)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分析】本题以历史地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分析图片可知,体现了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有关内容。4.(1分)我国吉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惠及后人,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属于中医学著作的是( )①《本草纲目》②《天工开物》③《伤寒杂病论》④《九章算术》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的中医文化辉煌灿烂,惠及后人,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依托,考查明朝三部科学巨著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三个时期为丝绸之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朝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海上丝绸之路》(2)依据材料二,写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3)比较图7和图9,两个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材料三“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目前(2017年),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和支持,与我国签订了近50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及70多份国际组织合作协议。——摘自新华网(4)依据材料三回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有什么作用?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在上述“有名的大战”中,“弱者” 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图8所示“大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6分)材料三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根据诸说认定的湖北省各个不同地点进行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摘编自国际在线(2)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在今天的哪一省份?目前,“新赤壁大战”的焦点是围绕哪两个地点的争论?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争论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5分)(3)从赤壁之战中,你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2分)
材料一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
(1)图一毕昇的发明是什么?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条件的发明是什么?广泛应用于战争的发明是什么?在汉代,还有一项为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是什么?(4分)(2)图二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的交通工具是什么?(2分)(3)图三的发明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它的发明者是哪位美国科学家?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人类历史进入了什么时代?美国的莱特兄弟把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变成现实,他们的发明成果是什么?( 3分)(4)图四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1分)
【文字的起源】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1)请写出右图中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何时?(2分)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宣布,《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即将完成,这件国宝级作品将从纸上立体起来,于2018年春夏与观众见面。﹣﹣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3月06日 08 版)(1)观察这幅名画,你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怎样的社会信息?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认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l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竟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刹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4分)材料二 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的“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书体?文字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