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最后,在为学生建立音高概念阶段,设计了运用手势和图形谱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意图在于,新的教学大纲特别注重学生音高概念的建立。尤其是一年级起步阶段,这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设计模唱曲谱教学环节中,也力求做到挖掘一些音乐要素的内涵,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受、表现音乐中了解歌曲旋律的走向,获得音高感受。四、拓展延伸(一)、知识抢答“祖国知多少”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学习情绪,让他们得到休息放松,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为下面进一步拓展在情感上做好准备。(二)、音像结合,在听赏中进一步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内心产生对国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思想得到升华,意图在于:这是一个情感深入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各个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意在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抓住一个“情”字,激发学生对国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歌曲歌唱处理上循序渐进,使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感受和体验逐步加强。
活动准备1、彩笔、剪刀、白纸、红纸、黄色小方纸、胶水。 2、活动前有过参加升国旗的经验,教师进行过有意识的观察引导。活动过程 1、回忆讲述升国旗的经历。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我们应该怎样热爱红旗?升国旗时怎样做?(立正,行注目礼,在一起举行升旗仪式,对着国旗敬礼,等等。)
第二条 国旗护卫队的任务是升(降、护)国旗、校级重大活动的升旗工作、值勤工作以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并通过举行升旗仪式等爱国主义活动在校内外产生影响,通过培养高素质队员让其在同学之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条 宗旨:爱护国旗、贯彻国旗法,在广大师生中营造爱国旗、护国旗的爱国主义精神风貌。
一、全校师生员工必须充分认识升降国旗制度的教育性质。 1、庄严性。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尊重国旗体现着维护国家的尊严。升国旗体现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升旗仪式必须面向国旗肃立致敬。 2、实践性。升旗时,人们耳听国歌、目视国旗冉冉升旗、口唱激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3、经常性。每天早上升国旗、傍晚降国旗,除了寒暑假和休息日以外,天天如此。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必须坚持不变。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阅读与思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同学们,你们知道该如何学会求知吗?对于你们小学生而言,学会求知,不仅包括学会很多知识,还包含着一系列掌握知识有关的能力,如: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就好比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要掌握知识是不可能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在“学会求知”中也提到: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而很多学生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勤学好问,聪明伶俐,理解力也很强,而到了中高年级就对变得对知识很冷漠,头脑也不再灵活了。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经常是老师与极少数的学生的对话交流,其他学生成为了课堂冷漠的旁观者。就都是因为你们在学习中不会思考。而那些在课堂上善于思考,积极参与教师提问的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也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
国家公祭日国旗下讲话: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我是初一16班何思颖。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周。唱起激昂的国歌,凝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的思绪万千……今年的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正式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一个我们不该遗忘的日子,77年前的这一天,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们的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同胞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曾经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历史是一面明镜,也是一本教科书。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只能使中国成为别国欺辱侵略的“靶子”;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更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历史告诉我们:热爱和平,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第二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夕,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做一些什么呢?
从小我们就知道要“学雷锋,做好事”。雷锋做好事是要实现他的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要把自己的理想融入祖国和名族前途命运当中,他通过小事的积累来实现对祖国对人民的关怀。“雷锋”二字已成为热爱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共产主义道德新风带到哪里。在新时代我们学雷锋,最根本的就是学习雷锋精神、提高自身素质,这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去做这些事: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一本书,在车上给老人让座,随手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把“对不起”、“谢谢”、“不用谢”等文明用语挂在嘴边。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事,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晋代孙康,家境非常贫寒。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没有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经常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惊奇地发现从窗外缝中折射出一丝微微的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射过来的光亮。于是,他立刻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培养法律精神,做遵纪守法、文明正气的二中人”。提起法律,总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前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先生曾这样说过:确立全国法制宣传日,有助于营造全社会浓厚的法治氛围,使广大公民像逐步熟悉每年的“3 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禁毒日一样,让“12 4”全国法制宣传日成为全体公民熟悉法律、认知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节日,成为展示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节日,成为树立我国良好法治形象的节日,为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执政”,打下牢固的社会思想基础。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大家有幸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那么,作为追求成为“卓越”人才的每个二中学子应该思考的是:在大家的校园生活中,成长道路上,如何培养法律精神,与法同行?
同学们,还记得去年的5月12日这一个令无数国人肝肠寸断的日子吗?我国XX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曾经富庶的天府之国顿时变成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墟,房屋倒塌,亲人离散,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转眼被埋在了钢筋水泥的废墟中。灾难发生,举国震惊,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短短几天时间,数百亿捐款迅速汇集到有关部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今汶川发生大地震已经一周年了,重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天灾如此无情,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时人是那么的无助,然而一次大地震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只要我们平时有着强烈的防灾抗灾意识,防患于未然,还是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在汶川大地震中,XX县桑落中学2200名学生毫发无损,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青龙县几十万乡亲无一伤亡。同样是发生了地震,为什么有的地方却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当灾难降临时,他们不慌乱,或就地卧倒,或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疏散撒退到操场上,学会自救自护,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防患危机意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志愿者吗?志愿者就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我们邗实的校园里就有一群红领巾志愿者,清晨,他们用灿烂的笑容迎接同学们返校,引导老师摆放车辆;课间,他们热心地提醒同学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餐厅里,他们耐心地教同学们如何摆放餐具……在服务他人的时候,他们自身的文明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收获着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老师还想问大家第二个问题:你们想做一名红领巾志愿者吗?做一名红领巾志愿者其实并不难。校园里,你可以积极参加各项服务:餐厅、教室、包干区检查,楼层值日,中队值日你可以努力争取岗位。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关掉滴水的龙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志愿服务。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八班的顾焱凡。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分享高二南京励志之旅的感受。1月8日、9日,我们高二年级来到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完成为期两日的励志之旅。当车子驶入南京市区,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古老、深邃与不屈,这样的感觉是街区路边的一棵棵粗壮高大参天的梧桐树给我的。两日中,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完成了十八岁成人仪式;去了雨花台,纪念了在抗日战争中付出自己生命的爱国志士;在被誉为美食一条街的夫子庙品尝了许多当地独特的美食;最后登上了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陵墓——中山陵。在这么多的景点中,我记忆最深刻,感悟颇多的两个地方是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陵园。
同学们:早上好当你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时,看到过指示行人过马路的斑马线吗?当你走到路口,看到过为安全站岗的红绿灯吗?当你乘坐火车、汽车时,听到过“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的热情关照吗?在我们记事时,就常听爸爸妈妈说“干什么事,都要注意安全”;走进校门,老师也教我们要注意安全;识字以后,在工地、路口等危险的地方都看到过“请注意安全”、“安全第一”的牌子。安全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只有一生平安,才有美好未来。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1996年起,每年三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今天是全国第十五个校园安全教育日。今年的教育主题是“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惊醒了世人,这场灾难夺去了整整几万人的生命。在这场灾难中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亲人生死离别。也许有些同学说地震毕竟发生的概率小,那么我就说说我们身边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吧。
同学们,作为未来世界的小主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像先辈那样,从小就立下为国为民服务的壮志,好好学习,掌握各种本领,为新世纪的祖国带上耀眼的光环。1990年,祖国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要开好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会,光靠国家拨款还不够,要靠社会各界力量大力支持。在捐款本上,第一个捐款人竟是个小姑娘。她叫颜海霞,是江苏省建湖镇湖中小学的学生。她家里并不富裕,可她为了支持亚运会,把自己仅有的1元6角钱寄给了亚运组委会。钱虽少,可表达了一名少先队员对祖国的热爱。有很多少先队员懂得学习的重要,科学的重要,爱动脑筋。山西线县的小女孩李珍,从8岁起就注意观察生活,动手动脑,有了30几项小发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对自己负责,就把梦想坚持下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什么是梦?什么又是梦想?梦是期待;而梦想是坚强——是你把飘渺的梦坚持作为自己理想的勇气和执着,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还有人说,最贫穷的是没有知识,最可怜的是没有志气。由此可见立志的重要性,所以,人不能没有梦想。雄鹰和母鸡都有一双翅膀,但雄鹰可以搏击蓝天,而母鸡只能扑腾于庭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母鸡的梦想只是一把米糠,雄鹰的梦想是搏击蓝天!所以,我们立志就要立大志,志当存高远!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身材矮小,出身卑微,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明镜周刊》总编纳伦曾经骂部下说,报道施罗德纯粹是浪费。但施罗德听后却说:“我想当总理,你们等着瞧吧!”在施罗德看来,“如果人一生中只追求一件事的话,他就一定会成功。”最终他真的当上了德国总理,梦想成真。
社团,这是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汇,自从我们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对社团有了很深的印象,社团是我们学生自己的组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走到一起,结成了兴趣社团,拥有不同爱好的同学纷纷走到一起,就组成了七中精彩纷呈的社团大家庭。社团生活已经成为了同学们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的大七中拥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后创办了文学社,象棋社,天文社,机器人社,动漫社,模拟飞行社,话剧社,3D打印社,街舞社等等社团,只要我们是一个有兴趣爱好的人,总能在大七中找到相应的社团。当然,如果现有的社团没有满足你的兴趣需求,你也可以向学生会申请成立一个新的社团,去发展更多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加入社团的大家庭,你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建设自己的社团组织,能够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结识更多的朋友,能够让你有机会在你感兴趣的领域从菜鸟级玩家发展为骨灰级玩家,能够开拓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做一只井底之蛙……总之,加入社团,你将深刻体会到“我的爱好我作主”的乐趣。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牢固树立生命安全意识。百善文明为先,万思安全是重。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祥和,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XX年3月30日是全国中小学生第十四个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11年汶川地震的灾难让我们再次明白,生命的脆弱竟有如一只芦苇,稍不注意,它便会从你手中悄悄溜走。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讲述过这样一则交通安全事故: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由于他骑得太快了,差一点儿就撞上了斑马路上的行人。行人劝他不要骑得那么快,可他毫不在意,继续骑他的“飞车”,在一个拐弯的地方,“飞车”男孩,倒在血泊中……其实我们要树立的生命安全意识并非只有交通安全,它还包括很多方面,如课间活动的安全、食品安全、交友安全、网络安全,等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可见,关爱生命,创建和谐校园,最重要的是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
同学们: 春回大地,阳光明媚,当我们在春意渐浓,飘散着淡淡玉兰花香的校园中漫步时候,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时候,你一定会为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洁净、优美的环境学习感到心旷神怡。去年县政府为学校的绿化建设一次性投入了几百万元,校园迅速地全面绿化美化,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为学校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学期校园的亮化工程竣工后,还会在校园里布设孔庙元素主题园,聪明泉,读书亭和名人雕像以及不同造型的景观文化石等,还将大大提升了学校绿化、美化的档次。我坚信,有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校园一定会建设得更加优美。 绿,生命的颜色;绿,环保的颜色。有了绿色,便有了美丽的校园;有了绿色,便有了清新的空气;有了绿色,便有了宜人的风景;有了绿色,便有了健康的生命。因为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学习需要一个健康优美的环境,绿色则是健康优美环境的一种象征,绿色能带给我们生机和活力!走进我们如今洋溢着书香味的校园,你会被那迷人的风景所吸引,可是校园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大自然的色彩,还应该体现在同学们的心灵上,体现在同学们的行动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同学文明守纪,爱护校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辞辛劳地打扫卫生,自觉地捡拾饮料盒、纸屑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自己美丽的心灵在净化、美化着我们的校园环境。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我们是华夏子女本应接过文明的接力棒,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我们的身边却时有不文明、不谦让的现象发生。例如:每至中午,同学们便争先恐后的涌进食堂。在食堂中,我看见了:插队、打闹、你争我抢,这样是谦让吗?每至晚上,坐公共汽车时,我看见了:插队、你推我,我推你,打打闹闹,甚至骂人动粗,这样是谦让吗?同学之间有了矛盾,不是和平解决,而是在社会上集结一帮所谓“志同道合”的兄弟,想用这种粗暴地方法“一决胜负”,这是所谓的谦让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环境的破坏在我国日益严重。太湖赤潮、南方冰雪灾害、西南旱灾,乃至近两天的北方雾霾天气都是自然向我们报复的结果。为了停止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绿色低碳生活十分必要。所谓的“低碳生活”是指降低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主要为四个“节约”,即:节电、节水、节油、节气。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这是政府和企业应当关注的问题,和我们中学生无关。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举个例子,倘若我们都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那么全国每年可节电约20亿千瓦,减排二氧化碳188万吨;倘若全国每年有10%的纸巾使用手帕代替,那么就可减少纸张消耗万吨,节能2万吨的标准煤。我们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食,都是对环保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