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爱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
朗诵中关于停连的技巧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所做的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停顿和连接的统称。在朗读的多种技巧中,停连是内容丰富且变化多彩的一种。一般来说,停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读完之后,句读停顿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顿时声停但是气不断、意不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停之后的声音或缓起或突起,一听便知道还有下文。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读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环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文章的主题,拓展学生对文章主题认识的深度。四、联系自身,畅谈感悟启示师:牧羊人的精神启迪了世人,也启迪着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的精神?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预设(1)牧羊人几十年只重复做一件事——植树,但是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改变了世界,他代表了那些为改变人类命运而不断奋斗的人,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不管事情多么地简单,把它做到极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奇迹!(2)牧羊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心怀大爱,几十年默默无闻、不计回报地植树,给众人创造了幸福。启发我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能力创造,只要我们心怀大爱,就能创造幸福,给予他人幸福。不必去求回报,因为创造就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提起了母亲,朱德将军满脸温情和悲痛。生他的时候,母亲不过二十刚过的年龄。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突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摘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毛泽东写给朱德母亲的挽联毛泽东曾给朱德的母亲写了一副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毛泽东在这副挽联中高度赞扬了朱德母亲的高尚品质,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战友朱德的革命精神。上联,“为母”是指做母亲。是的,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呢?毛泽东接下来告诉人们“当学民族英雄贤母”,告诉天下所有做母亲的人,要学习民族英雄——朱德贤惠的母亲。上联的重点在于赞子,既悼母又赞子,一语双关。
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居里夫人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致使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她的身体健康,最终得了恶性贫血白血病。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居里夫人的肌体,她美丽而健康的容貌在悄悄消逝,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师:重病中的居里夫人,在你们心中、在人们心中还美丽吗?资料助读2: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师小结:镭有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更是具有美丽的颜色,而且这种美将是永恒的!希望你们永远记住美丽的居里夫人,永远记住居里夫人美好而崇高的人格!【设计意图】资料助读+追问,将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1.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不过我以为写任何形式的文字,都得首先把散文写好。2.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3.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4.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5.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团弄。疑难突破深度体会《昆明的雨》中情之绚烂有些描写不合常情。比如“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从常理看,长长的雨季是会让人感到憋闷不舒适的,而作者却觉得“并不使人厌烦”。由此,可体会“我”对昆明雨季的一份特别的爱。
目标导学三:拓展理解1.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我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2.阅读课后练习四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同样是写母亲一段文字,说说它与课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目标导学二:体会写景技巧1.第一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2.第3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3.最后一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3)化动为静: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仔细思考下列问题。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给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3.文中的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莎莉文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4.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哪些亮点?①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②水珠:“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珠写活了,人格化了。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写的形象生动。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2.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怀念、喜爱、乡愁。(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明确:结合具体的写雨、物、人等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宁静、恬然的生活。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更需要这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集一切美好的品质于一身,居里夫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请你细读文章,找到表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句段,探究居里夫人的精神品格。明确:(1)对科学事业诚挚的热爱。“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其中的“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2)无惧一切困难,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3)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二、讲授新课:1、引入阶段:引趣,挂出宇宙飞船,宇航员,飞碟等图案师问:图上的物体是些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挂出两幅完整的太空,科幻作品。介绍简单的太空知识和人类深索太空奥秘的活动。
(6)交流。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7)应用"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二、学习新知1.正方形的定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条件重复。这时我会引导学生从画图入手,提示他们:你能不能减少条件画出正方形呢?这一环节中我的观点是正方形的定义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只要合理就加以肯定。比如当学生总结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时可以提醒学生是不是一定要四条边都相等,减少边的条数可以画出来吗?角的个数可以减少吗?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很容易的得到正方形的一个定义:三个角都是直角,一组邻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继续构造正方形。从另一个角度总结正方形的定义。
活动过程: 目标: 1、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 2、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准备:正方体小积木;“积木房”图片若干;记录用纸和笔流程:一、话建筑,赢积木 导语: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老房子和新建筑,你喜欢怎样的房子,为什么呢? 激趣:想不想造一幢喜欢的房子? 过渡:今天我们就用积木来造房子!每组的桌上有几块积木呀?够不够造一幢房子? 那就请你们就分成4组在数积木游戏中赢取更多的积木。二、争回答,数积木 (一)数数相同数量的积木房 导语:听清题目哟!(出示相同数量积木建造的不同房子) 出题:我用积木造了4幢房子,请你们用好方法数一数,每幢房子各由几块积木建成的? 形式:将答案记录在记录纸上,呈现在每幢房子的下方,答对的为本组加上一块积木。 验证:移去屋顶,拆层演示 重点提问:房子有几层?每层有几块?一共有几块? 小结:数量相
2,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大头子两个;小骰子,笔,记录纸,五角星若干.教学过程:一 看骰子 ---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小骰子)在哪里看到过? ---我们一起来看看骰子由几个面组成?每个面上的圆点都一样吗?(每人一个) 二 玩骰子 ---老师拿出一个大骰子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怎么看的?(看骰子 应该看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