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导语:老师想为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大家欢迎吗?提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老师演奏的乐曲,并选择与乐曲意境相符合的线条与色块。二、教师演奏。三、教师提问:选择与乐曲意境相符合的线条与色块。(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的要素来回答,如节奏舒缓,旋律起伏较平和,来选择蓝色的色块和波浪线。)1、播放萨克斯演奏的《月亮河》,提问:这段音乐让你联想起生活中的哪些场景?①过渡语:让我们来听听其他乐器演奏的这首曲子,它会让你联想起生活中的哪些场景呢?②提问③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单纯地说一个生活场景,而要同过乐曲的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来展开合适的想象。)2、播放萨克斯演奏的《月亮河》,提出问题:为乐曲起名。①过渡语:这么美的乐曲,一定要有美的名字来配它,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好好想想,为它取个美丽的名字吧!②提问。③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回答:这首优美的乐曲,有一个浪漫的名字——MOON RIVER 月亮河。(多媒体出示)3、介绍萨克斯并演奏①过渡语:刚才的乐曲主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老师带来了一个三年级的小同学,他想为你们介绍他的萨克斯,欢迎吗?②学生介绍萨克斯。③学生演奏萨克斯《月亮河》,教师提出要求:观众听得越投入,表演者也会更加投入的,所以请大家随着音乐投入地动起来吧!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京剧的音乐中进入教室(动作可自由。)二、导入。1、老师让学生唱一唱上一节课的《唱脸谱》并且说出歌曲中有几种脸谱及各种脸谱的特点(多媒体同时播放一段京剧,让学生注意京剧中的脸谱、行头、人物的动作、表情等。)2、老师、同学们:你们对京剧知道多少?(学生畅所欲言)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特别是脸谱、服装等,是中国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你们喜欢吗?三、欣赏感受。(一)《包龙图打坐在开分那府》。1、老师出示脸谱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这个脸谱吗?代表什吗?(正义,铁面无私)常用来代表谁?(包公、张飞。)2、师:对他们都是正义的象征,今天咱们讲一个关于包公的故事。(先简介一下《铡美案》的剧情,激起同学的愤慨。师:咱们先看一下包公是怎样对待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的?3、大屏幕放录音唱段,老师提出问题,哪部分情绪激昂,哪部分节奏舒缓。(先照对歌词,有助于学生对唱词的理解。)放录音第二遍,师生互填表。4、拓展延伸。让学生舒一下情怀,假如你遇到如此情况,是刚正不阿主持正义,还是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学生自由议论,热烈发言。)
教学过程:一、新授课1、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黄自(略)。创作背景:《长恨歌》的歌曲是韦翰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改编的。1932年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九.一八”事变后,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至沸点,当时选取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正如唐玄宗沉迷酒色而引致安史之乱一样。作品本身虽然描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它的实质的借古讽今,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2、深层感悟:复听作品;模拟角色:把自己当做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或士兵,投入到角色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在边关告急,权臣造反,皇帝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形势下,士兵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深层次体会作品的内涵。)3、拓展与探究:(1)对比《渔阳鼙鼓动地来》与《山在虚无缥缈间》。(2)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雍容、华贵,擅长歌舞,具有倾城倾国的美貌。(展示图片。)(3)深入拓展:欣赏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京剧《贵妃醉酒》。4、在黄自的《踏雪寻梅》中结束本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唱脸谱》。设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与以往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京剧?你知道哪些关于京剧的知识?导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二)新课教学。1、欣赏京剧《智斗》(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a。简介人物身份、故事情节后听赏《智斗》。b。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形象分别有什么特点?(1)唱腔:西皮。反西皮 :是[西皮]声腔的一种曲调,它是从[西皮]正调中演生出来的。是正[西皮]的反调,即向下四度发展转化而成。[反西皮]和[西皮]一样大多是"眼起板落",开唱在眼上,末句落在板上。请注意:[反西皮]的下句落音往往是低音5和中音1,和[西皮]相比,音调较低沉,常常用于表现人物内心思索的过程。(2)板式:摇板(紧拉慢唱)。流水板(一拍子):流水板就是一种形似流水一样的板式,节奏比较快,但不是像波涛滚滚的长江那样跌宕起伏,而是像水流平缓的涓涓小溪,用快而不急的节奏,把人物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多用于对事物的叙述和自我表白。比流水板节奏更加快的,则是“快板”。快板用于剧中人物异常激动,或事态急剧变化,或矛盾瞬间变得激烈时,往往把剧情引向高潮。
一、走进西部1.歌声引进西部。2.影片简介西部。课件展示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介绍西部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它们与当地的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西部放歌1.听《黄河船夫曲》(l)聆听(2)跟唱(3)表演师: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呢?2.唱《走绛州》(1)过渡语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2)听听《走绛州》师: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生:……师: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生: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3)说说“走绛州”师: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车到绛州”?生:……师:“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学生能听出音乐的段落之间情绪,力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感受音乐描述的情绪和内容,辅以简单动作表现。2、通过欣赏,学生知道了钢琴五重奏这种演奏形式,对其组成乐器有一定认识。3、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听出音乐的段落之间情绪,力度,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对音乐内容有大体了解。难点:通过演唱,动作等形式,加强对音乐的感受。教学准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ppt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给同学播放三段音乐,请同学说一说听过这几段音乐的感受,并且他们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小提琴)二、欣赏主题1、播放《鳟鱼》主题音乐,请你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并且你听到它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欢乐的,悠闲的……小提琴)2、老师为这段音乐加上主人公和环境,(鳟鱼。流动的河水,阳光)请结合着这些人物环境,和你刚刚听到的音乐的情绪,再次听音乐,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最优美的语言告诉老师。
(一)旧知回顾(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回答。红色部分为学生回答后,老师给出的答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除了正数还有哪些数?答:1)0和负数。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举例:如果把一个物体向后移动5m,记作移动-5m;那么这个物体向前移动5m,记作移动5m。原地不动,记作移动0m。
一、复习复习演唱《樱花》,教师对学生演唱的声音音色(要求甜美、清纯)、情感意境(富于空灵、遐想、仿佛在碧空万里的春日,身临其境地观赏樱花盛开时落音缤纷的情境之中)、气息及力度变化(如上节课要求)等方面给予提示和指导。二、新课学习1、导入(1)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介绍的日本属东亚地区,那么我们今天再到地处东亚的另一个代表国家去看看,是哪个国家呢?大家请听……(2)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主题曲《希望》音频。边听教师边带领学生用右手随音乐的速度划三拍子的指挥图示。(3)由学生猜出将介绍的地区——半岛。2、介绍代表性乐器和舞蹈(1)观看电影《英雄儿女》中女主人公王芳跳长鼓舞的视频片段。(2)介绍代表性乐器长鼓、伽倻琴(图片),并请学生听伽倻琴音频,熟悉伽倻琴的音色。教师补充说明:这些乐器都是从中国传入朝鲜的。3、欣赏《清津浦船歌》等作品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导入听大长今主题曲《呼唤》,提问:这首曲子是哪个民族的?你对朝鲜族有哪些了解?2、朝鲜相关知识介绍。(1)介绍朝鲜的地理位置。(2)朝鲜族乐器介绍(伽耶琴、长鼓)。3、《阿里郎》相关知识介绍及音乐特点。(1)介绍阿里郎的故事。(2)感受《阿里郎》的音乐特点。(音乐情绪:温和,略带忧愁;节拍:3/4;速度:中速)歌曲是用什么乐器来伴奏的?(3)介绍朝鲜音乐文化 参照“教材分析”,结合介绍“长鼓”、“伽倻琴”。(4)找出歌曲基本节奏型。(5)创编打击乐器节奏谱,为民歌《阿里郎》伴奏。
一、组织教学1、师:孩子们,让我们随着音乐,模仿老师的动作进教室。(音乐《蝴蝶》伴奏。)2、师生问好。二、谈话式引入教学。孩子们,大家喜欢舞蹈吗?老师也特别喜欢,看看照片上的舞者,你们认为是模仿哪种小动物呢?1、边听边让学生仔细看看这是哪种小动物?2、让我们来模仿一下它的动作,师生共同学习。三、今天老师就将带着大家走进这神奇的童话世界,去欣赏由挪威作曲家的《蝴蝶》。1、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一下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并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为乐曲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多媒体播放《蝴蝶》教师轻声的配上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2、让我们来看看乐曲的创作者为乐曲取了一个怎样的名字。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题《蝴蝶》。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接触或熟悉泰国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使学生体会亚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区音乐的艺术魅力。2、初步了解亚洲几个主要国家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而体会亚洲各地区音乐的鲜明的民族风格。3、了解亚洲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教材分析:同世界各民族音乐一样:亚洲民族音乐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积淀和艺术创造的集中反映,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艺术源于生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要像保护名胜古迹一样,精心地珍视,保护民族的音乐文化。
东南亚锣群文化的代表——甘美兰。教师:那么印尼真正的本土音乐文化的代表则是名为“甘美兰”的乐器合奏形式。(1)出示“甘美兰”乐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合奏形式是以锣和鼓等打击乐为主的。“甘美兰”被西方人认为是亚洲锣群文化的代表。(2)请学生听赏“甘美兰”演奏音频。听前提问:其旋律是多重复还是多变化?(3)带领学生模仿简化为两个声部的节奏敲击。教师先数拍子,指导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一声部可作拍手的声势、另一声部可作跺脚的声势,也可由学生自己创造两种不同的声音进行参与)进行模仿敲击。待学生做得较准确后,教师模唱录音中的旋律,指挥学生参与敲击。教师总结:这种旋律的不断重复是表达了印尼人民对生命轮回的渴望。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都曾以各自不同的艺术形式传达这种渴望!
1、用中国唐代白居易的诗词中的一句话,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作为导入新课的。(能吸引不同爱好的同学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出于学生对日出的了解,我将出示一幅图片。让他们谈谈,如果他们是在这个地方欣赏日出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让他们在此时就进入想象,说出假设自己在这看日出的景色,为欣赏下面的乐曲做铺垫)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出此张图片的地点——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它的地貌特点——峡谷深一千多米,各岩层由于不同日照的时间,会产生赤、橙 、黄 、绿 、青 、蓝 、紫这七种美丽的颜色。3、有位音乐家看到了这里的日出和壮丽的景象,于是在内心决定将这一景观用音乐表现出来。他创作了这部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今天我们就先来欣赏它的第一乐章——《日出》。(不想在欣赏前作太多的作品介绍,我觉得会破坏学生对于作品的期待。)同时,在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提醒学生随着音乐旋律想象一下日出的景观,看看是否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景。
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歌曲《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将“灯歌”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作为本课的知识点和动点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全身的动。使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愉悦,从而真正了解江西灯歌的音乐与舞蹈特征。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欣赏法、视觉图像法、参与体验法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看”、“做”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解接受。本课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去发现问题、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问题,采用交流重于传授式教学。并将难点教学融入兴趣中,与学生在反复对答演唱中,师生互动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难点。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谈话式引入教学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 为什么?(学生讨论)师:你喜欢天鹅吗?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艺术形式里的天鹅?学生: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里的。1、欣赏《天鹅》(1)说一说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天鹅?学生讨论:安闲幽雅、优美的,纯洁高贵的天鹅……播放乐曲:老师轻读短文:天鹅是一种候鸟,它通体洁白,婷婷玉立,依水自照,水中流光溢彩,蓝的碧蓝,白的雪白,人们把它看作是美丽的天使,吉样的征兆,忠诚的象征。它喜欢集群,飞行时排成“人”字队形,爱吃水生植物和少量昆虫,小天鹅孵出即可下水觅食,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一、聆听《小放驴》 (1)导入 师:让我们来听听河北民间乐曲,看看河北的音乐给我们什么感受? (2)初听乐曲 师:歌曲给你什么感觉?有什么特点? (3)理解河北吹歌 师:河北吹歌——流行于河北民间的吹打音乐。河北吹歌以管子、唢呐作为主奏乐器,吹奏的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因而得“吹歌”之名。(4)复听乐曲 师:再来听听歌曲,说说唢呐和管子的音色分别是怎样的?(5)演唱主题音乐 (6)再听乐曲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音乐,说说音乐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二、组织下课 小结: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河北的音乐?
教学过程:1、图片导课(寒山寺)——诗《枫桥夜泊》——欣赏歌曲《涛声依旧》。2、导出《姑苏行》,聆听音乐,图片诱导情感。3、给出问题再次聆听,然后解决问题。《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天鹅》,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2、启发学生运用音乐的基本要素,感受乐曲的内容与意境。 3、认识大提琴,把握它的音色特征。教学重难点: 欣赏《天鹅》,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并运用音乐要素感受乐曲的内容与意境。教材分析: 《天鹅》是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曲,也是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甚至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品,本曲是组曲中唯一一首幽雅、温柔的小曲,与其它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曲中钢琴的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幽雅的身姿,以及安详自在的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钢琴伴奏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钢琴伴奏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合无间,结尾乐句在弱奏中逐渐消失。
教学过程: 知识介绍 1. 了解音乐的要素:旋律、节拍、速度、音色、和声等 2.理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是聆听、感受与审美的审美实践活动 3.掌握音乐欣赏的分类:中外音乐 声乐器乐 4.认识与音乐活动相关的人:作曲家 乐队与指挥 演员等 5.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零散的音乐要素并说明,来共同归纳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6.图片展示讲解大型西洋管弦乐团、中国民族广播乐团排列和编制 作品欣赏1.聆听外国器乐作品《绿袖子》片段 2.让学生随音乐自由划出强拍动作,感受音乐热烈的气氛,说一说听到的乐器声音有哪些,教师结合多媒体简介作品内容、风格 3.聆听声乐作品,小声哼唱,教师结合多媒体简介作品内容、风格 4.学生演唱《绿袖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录像中这段音乐的名字吗?师:你们见过茉莉花吗?茉莉花长的什么样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盆茉莉花,你们可以过来看一看,闻一闻,说说茉莉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生:茉莉花的花瓣很小,是白色的,发出淡淡的香味,一种暗香。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湖北民歌《茉莉花》。二、《茉莉花》歌曲学习1、初次聆听歌曲《茉莉花》。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然后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河北民歌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情绪高亢。2、介绍歌曲《茉莉花》。师:同学们,其实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了《茉莉花》这首歌,不过那个时候歌名不叫《茉莉花》,而是叫做“鲜花调”,它源自于南京,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调。3、学唱旋律。(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随琴用lu哼唱旋律。(2)视唱曲谱。(3)边视唱边用手划出歌曲的旋律线(上下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