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材解析《桂枝香·金陵怀古》选自统教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积累诵读方法,提升鉴赏能力。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落实“读”,通过多样化的“读”,提升对诗歌“美”的感悟鉴赏能力。三、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体会词的诵读要领。

  •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导入新课“时势造英雄”,恶劣的环境造就名诗名篇。正因如此,怀才不遇于古人是恒久的情感素材。同学们,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诗词?(二)解释题意拟:仿照,模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虑,寄寓悲愤,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第四首。(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门阀制度之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范文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范文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两则之《揠苗助长》优秀教案范文

    谈话导入  1、咱班的小朋友今天可真精神,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揠苗助长”。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揠”是提手旁,“助”是“帮助”的助。  2“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放课件)  3、故事听完了,那你知道揠是什么意思吗?(拔),噢!所以也有好多人把揠苗助长叫(拔苗助长)。这个农夫想让禾苗快点长高,就(拔禾苗)帮助禾苗生长。可结果禾苗却枯死了。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想)。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出示课件2】“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考。(板书课题:8千年梦圆在今朝)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出示课件3】默读课文,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解决字词。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2.出示词语。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色龙教案

    3.注意环境描写对主题表达的暗示作用。小说中,环境描写也是为主题表达服务的,它有极强的暗示和埋伏笔作用。例如《变色龙》中的“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等环境描写,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萧条和死气沉沉。总之,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谈到的几个方面,我们在解读小说时要注意把虚构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善于将小说与人生、社会、人性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疑难探究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在文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在这篇小说中,席加洛夫将军及其哥哥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出场,但是在围观群众及将军家厨子的口中却又无处不在。通过大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转变态度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这两个人的霸道和权势熏天。就连他们家的一条狗,大家都惹不起,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社会现实。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2.了解“散曲”。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3.品读曲词,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预设 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努力”等词语。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3.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方法。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教学难点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天窗》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2.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3)板书课题:天窗(4)齐读课题2.简介茅盾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琥珀》创新教案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2.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二、想象品读,体会惊恐万状的场面。1.【课件出示14】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2.听了刚才的场景,你感受如何?(好害怕,很恐惧等。)你们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要实话实说。(活命、逃命、哭、什么也没想等。)3.师:那么“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相关的段落。【课件出示15】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4.指名读文,其他评议。(1)指名学生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情况危急、场面混乱等),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人们的表现?(板书:惊恐万状)(读)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师小结:《己亥杂诗》(其五)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巧妙地将诗歌和写作背景糅合在一起,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志趣。五、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本课学习了两首诗,让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教益。《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令人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己亥杂诗》(其五)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国忧民、无私奉献精神。希望同学们能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代的诗歌艺术,让这些经典文化伴你们健康成长。2.布置作业。(1)背诵并用楷书工整、规范地默写这两首诗。(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本课由两篇短小易懂、文辞优美的文言文组成,针对这一特点,本课设计分为两课时,先通过教读《陋室铭》学习托物言志,再通过自主学习《爱莲说》来理解托物言志,采用先教后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在《陋室铭》教学中,设计“朗读”“品读”“析读”“联读”四个环节,逐层深入,在读中明特点,读中明志趣,读中析写法,读中悟主旨。以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为行文线索,从文本出发,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逐步理解诗人面对苦难仍能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同时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爱莲说》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分两步进行。先运用上节课的四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老师给予学生自学方法,并适时引导,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再采用竞赛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以几个不同形式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夯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在竞赛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探究。本课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强。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承,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可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4)“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就”或不译,这时“而”后不能停顿。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三、畅意表达,理解英雄1.畅意表达。师: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明白了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请同学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生自由交流回答)预设 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的情况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他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2.理解英雄。师: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们组的意见。(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师指导明确)预设 不是的。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二首教案

    五、细读诗歌,明确写法1.明确文章写法。这首诗中诗人描写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是同时又暗含着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首诗中的这种写法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写法一样吗?为什么?预设 不一样。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形象阐释哲理,运用了许多咏物诗、哲理诗采用的象征手法,耐人寻味。对诗歌创作,弗罗斯特有独具一格的方法与原则,他认为诗歌应“始于愉悦,终于智慧”,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弗罗斯特用简单的语言、丰富的象征,巧妙地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了解和思考融入丰富的诗歌形象之中,运用人们熟悉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场景,向人们阐释人生哲理,向人们展示他理解的人生,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索。2.了解象征手法。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将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二、升格训练师:大文豪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修改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很多文学名家对此也深有感触。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向我们推荐了一种修改文章的好方法——朗读修改法。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你觉得大声朗读可以发现习作中的哪些问题?预设 如有些词语听起来不顺耳,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顺口,有些段落缺少过渡,或前后意思重复,有些地方表达不清楚,有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欠妥,有些标点的运用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朗读中发现。2.再改随笔。师:之前修改写景随笔,用的是默读修改法,这次换作朗读修改法,会不会有新的收获呢?请大家朗读病文,然后小组讨论:文中还有哪些用词不恰当、语句不连贯的地方,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使之文从字顺。(生朗读随笔,修改后交流讨论并展示)预设 (1)“有什么轻柔的东西拂到脸上,细细的”,可以把“轻柔的”改成叠词“柔柔的”,放到后面,和“细细的”并列,这样读起来音律感要好些。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抓住细节教案

    (生动手写下来,小组交流,推荐三至五个同学全班交流)师小结:正如巴尔扎克说的“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同学们在写作中可恰当地添加肖像、语言、动作、景物等细节描写,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细化分解过程,尽最大的努力,让描写细致生动起来,让内容充实起来。【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句子的分析对比,学习归纳表达细节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练习。这些方法可操作性强,易于学生学习和评价。三、实践运用,描摹细节1.修改习作,打磨细节。(1)在本节课开头展示的修改习作中选出两篇。(生推荐,屏幕展示)(2)师生就所选习作中的某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词,如喜欢、赞赏、讨厌、厌恶等,全班集体修改,学习如何运用肖像、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表情达意。(3)展示修改片段,对比原文。(4)生点评修改效果谈收获。

上一页123...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