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一个学生喜欢的玩具)这是昨天老师去商店时买的,猜猜看,这个需要多少钱?(学生猜,教师可提示,最后得出正确标价)今天我们也来开个小小商店玩一玩买卖商品的游戏,想玩吗?4、选营业员及经理。我觉得当营业员最重要的是精通业务,计算能力强。谁想来当?(等学生举手后,教师选出4人。)考虑到我们呆会儿买的人会比较多,每个柜台一个营业员忙不过来,我还准备再选4名商店经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做好接待服务工作,顾客有困难能主动帮助。2)做好买卖过程中的组织工作,让大家有秩序地买商品。3)当营业员计算碰到困难时,两人能商量着解决。觉得自己能做到以上三点的同学可举手参加竞选。(学生举手后,选出4名经理)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6×48×59×77×56×89×7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1、教学p68的主题图。(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3)、各小组代表汇报。(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1)、学生汇报。(略)(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4)小组汇报(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6)练习一 7、8、 4、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教学反思:在学习《长短、高矮》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比高矮,利用手边的铅笔、尺等来比长短,使学生理解长短、高矮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事例是学生身边的,学生看的见、有体验、说的出来、易于理解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能够正确的加以运用。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2、想一想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四、 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问:相邻是什么意思?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自己发现规律教学难点:会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过程:一、揭题: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不仅探索了有关图形的规律,而且还探索了有关数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7。(1)小组合作学习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2)学生小组活动。(3)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1,第2组都是加2,第三组也是加2。2、学习例8。(1)小组合作学习例7,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2)学生小组活动。(3)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5,第2组都是加3。三、完成做一做。四、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其他有规律的数字排列。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
1、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举手自由口答。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重点解决问题3、小黑板出数统计表、统计图(1)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2)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3)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二、生活应用1、出示97页2题(1)同桌观察理解(2)独立在书上完成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三、开放实践1、p97页3题4题(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2)展示师生互评[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重、难点与关键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2.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具准备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超市逛一逛,想去吗?(出示课本第85页情境图)在超市里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饼干110克、豆油5千克、6个苹果1千克……)这些都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教师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与千克呢?举例说明。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队买后还剩下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出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4.全班进行反馈。(意在培养独立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并且扩大提问题的参与面,让学生也能启动智慧、享受快乐;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目标)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2.应用延伸。(课本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五、布置作业教后反思统计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和实用的工具,因此统计也是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统计的教学较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会轻视统计的教学,忽略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教学统计时,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创造各种情景,加强学生统计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并逐步加大难度和密度,同时也需要知道,统计教学不要过分地浮夸,多给予学生统计的意义,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
第二种分法:分成三类:直角是一类,比直角小的分为一类,比直角的的又分为一类。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锐角和钝角的意义。教师:比直角小的就是直角的弟弟,比直角的的就是它的哥哥。我们来为它们起个名字好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小结: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相互讨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学生讨论(得出和直角比、用眼睛看等方法)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1.完成练习九的第1、2题。2.画一画:请你分别画出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四、游戏活动1.折一折,比一比。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折出不同的角,并互相认一认是什么角?2.摸摸、猜猜。(分小组活动)活动规则:把一同学眼睛蒙住,另一同学用活动角掰成大小不同的角,让蒙住眼睛的同学通过手摸后说出是什么角?其他同学当裁判。然后组内同学交换活动。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六、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了梯形,如果把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来个快乐大比拼,你们行吗?那好,请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图案最漂亮。生:展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并说说作品中包含哪些图形)4.知识生活秀:(4分钟)(1)同学们都到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她,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绘制后: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句话。(2)我们今天用的知识在数学中有一个名字叫做“密铺”,在我们的生活中,动物的世界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密铺,想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图片欣赏。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在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我想知道本节课的内容你们都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教学准备】1、挂图、指南针2、学具准备: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同学们,你们想去北京吗?今天我们去参观参观吧?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1、认识方向:出示主题图:我们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个吗?(先同桌之间互相练习解说,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天安门的地理位置)引出例1)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通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还应注意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3、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习口算,结合第4题复习估算和笔算。教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再通过练习二十五中的有关练习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总复习:课题二1、复习统计时,让学生分析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办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2、复习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可借助表格进行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二、探究新知: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听过多节有关的研讨课,但临到自己教学时才真正体会到本课教学的艰难。一是信息化时代对邮政编码的冲突。其实我在教学前也仅仅只知道学校和家庭住址的邮编,至于邮政编码的结构含义等是完全陌生。在课堂前测中了解到,全班仅3人有写信寄信的经历(这三名学生的老家都远离湖北省),他们知道老家的邮编,全班有半数左右的家庭收集不到已经邮寄过的旧信封。可以说在学习本课前师生对邮政编码都是知之甚少,教师本身都只“半勺水”,何以给学生“一杯水”?虽然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关邮政编码的知识,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查询,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倍感吃力。如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北京人民出版社的邮编是100008,它的第三、四位都是0呢”;“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邮编4300XX第三、四位也是0呢”;“邮区是不是指什么市?”“邮区与市、区、县有什么关系?”一个接一个问题“炮轰”过来,着实招架不住。
1.叫一名学生在班里走动,站在一名学生的后面。 2.教师举起一张本单元的单词图片。先正确地说出这个单词第一个字母的读音的学生坐下,另一名学生继续在班里走动,继续活动。 板书设计 :My friends 黑板上方:上课前打好的四线三格,在课堂上随讲随写的字母Ww, Xx, Yy, Zz 黑板下方: 教案点评: 本课时主要学习字母Ww, Xx, Yy, Zz及相关单词。因为本课时将结束字母的学习,因此在热身、复习环节,有必要先进行字母Aa-Vv的听写。然后出示字母卡、单词卡让学生认读字母和复习单词。呈现新课环节,教师可将字母教学放到单词中进行。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结合图片或实物逐个进行字母和单词的教学,可辅以字母课件进行教学,便于学生更好的领会和掌握。教师要注意侧重字母的书写教学,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两个小游戏“Bingo”和“Listen and show”帮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全部字母。扩展性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复习本单元的单词。
教师问:Can you spell these words? 如有学生能够拼出单词,教师要给与表扬并说:那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拼的对不对,然后出示单词卡。如没有学生拼出单词,教师说:我们学习单词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单词的拼写,看谁学得快。然后出示单词卡。 让学生看单词卡拼读单词。 教师让学生看单词回答:How many letters in this word?学生回答后,让他们背着拼出单词。 教师让学生在四线三格中默写字母b, o, k, r, l, e, p, n, c, I, a,教师教学生在四线三格中书写单词。告诉学生首先要把每个字母书写正确,然后按照单词的拼写把字母写在一起,注意单词的每个字母间要有一点距离。教师在教写ruler和pencil-case时, 注意小写u和s还没有学习书写,让学生照着板书写就可以了。 让学生照板书抄字头,然后每个单词写一行。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Part two1. Teaching AimsMaster the 26 letters.Master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letters.2. Teaching Aidsa tape-recorder, some cards, some papers and so on.3. Important points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letters4. Teaching steps1) Greetings and revisionLet some groups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the last lesson.2) New contentsLet them say out the 26 letters and let some ones say them out.Then listen and learn the letters song.First, give them some minutes and let them read the letters. Let’s see whether there is anyone who can learn anything in them. Then give them some information and let them read again. At last, give them the answer and read again.Let them remember it.PracticeShow the cards where are written the math patterns and let some answer it. Then ask “Who can read it in English?” Let some one read it. Others follow him.Next, show the cards and ask others answer them. T asks and S answers. Then S asks and S answers. Practice in pairs.HomeworkMaster the letters.Teaching notesPart three1. Teaching AimsIntroduce self and others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Let’s play.2. Teaching Aidsa tape-recorder, some cards3. Important pointsShe has…She likes…I have…4. Teaching stepsGreetings and revisionLet some one read the letters and divide them by the pronunci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