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导入1、在上课之前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我来做,你来猜》。(老师来跳民族舞蹈:(1)藏族舞蹈。(2)维吾尔族舞蹈《大阪城的姑娘》。(3)蒙古族舞蹈。二、聆听《万马奔腾》1、说的不错,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为祖国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也是功不可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了解他们的音乐以及特有的民族乐器,咱们先来聆听一首乐曲吧!看你能听出来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告诉老师。播放乐曲(第一遍聆听)。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随着音乐进课室(播放《新疆之春》),师生问好!简单开声。二,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导语:同学们好,伴随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到了音乐课堂。有谁知道刚才播放的歌曲是哪个民族吗?(新疆)很好!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哪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族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下面让我们先来欣赏《青春舞曲》吧!一起感受新疆歌曲的独特魅力! 三,学唱歌曲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播放《青春舞曲》)复听歌曲,小声哼唱轻击节拍。(播放《青春舞曲》)分析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民哥,曲调欢快,活泼,为二段体结构,音域不宽,情绪欢快奔放,充满对未来生活幻想,点明青春这个美好时光,正是大家学习进步的好时光,如不抓住它将一去不复返,属歌舞性歌曲,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既能歌又善舞。《青春舞曲》所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受体验:1、闻香识花: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手持一束腊梅,走过他们前面,要求深吸,闻出是什么香味。2、看花认花:看看腊梅,说说它的形状、颜色。3、诗歌想象:教师提问:同学们,现在老师来配乐朗诵一首短诗,听听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在你眼前会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教师轻声播放歌曲《踏雪寻梅》旋律,有感情地朗诵歌曲的歌词。)4、学生简短讨论诗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二、歌词赏析:1、教师小结导入: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那些景致呢?让我们边来诵读诗边来寻找答案。2、多媒体课件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3、意境拼图片,教师边随学生的朗读边取出淡蓝色底版的画框,贴上剪贴画,(雪景、腊梅、驴)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A “雪霁天晴朗”的“霁”是什么意思?——雪后放晴,教师在画面上贴上太阳。B “坝桥”是什么桥?——有扶手的石板桥。你现在看到过吗?在哪里看到的?(也许江浙一带的古镇上还有)教师在画上贴上桥。C 是谁在骑驴赏花?(从诗中最后一句“书声琴韵”猜测是学堂的孩童)他的心情怎样?(愉快、怡然自得的)教师贴上孩童,提问:从他的穿着来看,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吗?(不是)诗中所提到的琴会是什么琴呢?(古琴、古筝、二胡……)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请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2、播放图片(申雪 赵宏博 )。师:有哪位同学能说出他们是什么运动员?(花样滑冰运动员)。3、教师做简单介绍: 他们曾在2002年世锦赛上夺得中国在双人滑项目上的首个世界冠军。4、师: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时都会配以优美的舞曲,引出课题:《溜冰圆舞曲》。二 完整聆听。1、让学生欣赏申雪与赵宏博两位运动员对这首作品的精彩演绎。师: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仔细聆听,特别注意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2、课件:溜冰圆舞曲视频欣赏。3、作品介绍:作于1882年,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交活动之一。在本曲中,作者将溜冰和圆舞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4、作者介绍:瓦尔德退费尔(1837—1915)。5、乐曲的节奏特点:圆舞曲(课件)。三 分段赏析。1.序曲:(1) 提问:a.序曲部分的速度是怎样的? (徐缓的)。b.使用了什么乐器? ( 圆号:铜管乐器,又称法国号,被称为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c.音乐使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 ( 冬天 )(2) 学生听后讨论并回答问题。(3)复听音乐。
教学过程:1、在《音乐之声》的歌声中走进教室,初步体会歌曲中对于音乐的赞美之情。2、教师简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内容,播放课件,配合视频和音乐让学生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图像、声音、内容合为一体,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为下面欣赏歌曲做好铺垫。3、介绍并欣赏主题曲《音乐之声》创作背景及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风格。4、播放《音乐之声》在影片中的片段,欣赏原汁原味的电影歌曲,体会歌曲情感,分析歌曲内容,感受四四拍的节奏,让学生说出欣赏感受,并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鼓励学生跟着哼唱。提示学生注意演唱形式的变换。5、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齐唱,比较合唱与重唱的异同,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演唱二声部时第一要注意唱准自己声部的旋律,二要相互配合,和谐统一。6、欣赏影片中的其他插曲《Do Re Mi》和《孤独的牧羊人》,分别播放从电影中剪辑下来的视频,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乐趣。说出两首歌曲带给我们的感受(《哆来咪》欢乐有趣,《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幽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烘托情感,渲染气氛,让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让电影得到更完美的诠释。7、小结及作业:适当的时间自己欣赏《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完整体会影片和歌曲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言:教师:今天我们要去环球之旅的第三站──非洲。非洲,有着辽阔的沙漠,茂密的丛林,漫长的海岸线。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是黑色人种。他们与其他种族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非洲音乐文化。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南非民歌《当太阳降落》。 二、学唱歌曲1.欣赏歌曲《当太阳降落》,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教师小结:人声演唱是非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首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以朴实的音乐语言叙述了黑人对家乡缠绵的思念和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2.教师范唱歌曲,鼓励学生轻声模唱。3.演唱歌曲:(1)完整连唱歌曲。(2)处理歌曲,重点突出歌曲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难点,进行单独练习。(3)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自己熟知的黑人歌曲。教师带领大家共同思考,列举《深深的云》《云车,你飞下云端》等歌曲。并告知学生,这些在美国流行的黑人歌曲正是伴随黑人被掳掠的历程来到了美洲大陆。(4)总结非洲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5)启发学生指出黑人歌曲具有多声部的特点。(6)教师应用五度关系,为学生演唱的歌曲《当太阳降落》第一段伴唱。(7)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现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教学准备一、教具准备:打击乐器、口风琴、吉他、多媒体课件。二、学生预习:自主查寻、收集关于“弗拉门戈”的资料信息。教学过程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西班牙。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西班牙的文化。二、初步了解弗拉门戈通过文字叙述,简单了解弗拉门戈。三、讲述《弗拉门戈》的音乐内容对节奏、速度、力度、节拍以及体裁进行了解。四、完整欣赏《弗拉门戈》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舞曲时能够巩固舞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舞曲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说明:通过视频欣赏,使同学们以一个更直观的郊区去理解和学习作品,并使同学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记忆。引起学生共鸣,领悟音乐的美感,愉悦身心,获取乐趣,从而激起学习的情趣。五、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说明:拓展质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大家曾经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迷惘、一起长大,今天就让我们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回忆述说我们走过的美好时光。二、教授新课。1、介绍歌曲。师:歌曲创作于1950年,作为十一届来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的片头曲。播出后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同一首歌》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1996年,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以后中央三台又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2、学习歌曲。师: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都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呢?并且是否能用歌声真切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度难关,而最能表现此情此景的就是《同一首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为玉树加油!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把这首歌深入的了解一下。3、在歌曲旋律的背景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诵歌词。4、学生分组思考。(1)你对歌词“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个角落”,“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中的“角落”、“渴望”是如何理解的?(2)歌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师: 角落——失意、孤独、无助。感受——对人间真善美的感悟 沟通、理解、鼓励。
教学过程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汤加。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汤加的文化。二、初步了解拉卡拉卡“拉卡拉卡” 通常被视为汤加的国家舞蹈,它实际上是舞蹈、讲演、声乐和复调音乐、作曲、当地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混合体。这一文化表现形式生机勃勃,在王国的所有族群中流行。遇有重要庆典活动,如国王加冕典礼或庆祝宪法周年等,“拉卡拉卡”是一台重头戏。三、讲述《拉卡拉卡》的音乐内容“拉卡拉卡”在汤加语中的意思是“快速而又谨慎的舞步”,源自一种被称之为“米娄弗拉”的舞蹈。该舞蹈出现于19世纪,20世纪在王室的大力支持下又得以复兴。演出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可汇集几百人的队伍,通常排成两行,右边为男性,左边为女性(从观众席看)。男性的舞步节奏明快有力,而女士们则舞步优美、动作飘逸。两队舞蹈演员边跳、边唱、边拍手,通常会有一支合唱队伴唱。密集的复调声部伴随着几百个舞蹈演员的摇荡舞姿,组成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四、完整欣赏《拉卡拉卡》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能够巩固乐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乐曲两个不同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五、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说明:拓展质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常用的电声乐器和电声乐队的组成形式,哪位同学能把这些知识帮助大家复习一下?二、《丝绸之路》1. 播放《丝绸之路》一个完整乐段,思考:主旋律选用了什么音色,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生:不很确定,有点像箫,中国的。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丝绸之路》,是日本著名音乐人喜多郎先生为纪录片系列“丝绸之路”创作的主题曲,哪位同学们可以为我们讲讲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吗?2. 师: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历经艰难险阻……曲作者选用了一些特殊的音效来表现它们。乐曲共演奏了3次,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认为这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什么?完整播放音乐《丝绸之路》。生:驼铃的声音,风的声音,第一次主题演奏两次,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演奏一次,第一次后半部分的伴奏有颠簸的感觉,第三次渐弱结束……师:曲作者用合成器模仿沙漠里的驼铃、风声等自然界音色加入乐曲中,又选用具有中国特色民间乐器的音色作为主旋律的演奏,更有来自合成器、电吉他等营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把听众带回古代、飘渺的伴奏衬托,使这首现代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中国情调。三、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听音乐进教室。二、学习新课。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杏花天影》,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2、学唱《杏花天影》。A、老师范唱《杏花天影》。B、师教唱《杏花天影》主旋律。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发现什么了吗?生:曲调慢。C、学生齐唱《杏花天影》,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3、听赏合唱曲《杏花天影》。边听边思考歌曲唱法。4、听赏埙吹奏的《杏花天影》。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埙吹奏《杏花天影》,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三、结束本课。
教学流程 :一、导入(10分钟)(1)复习5、6、7三个音,用手号指示5、6、7三个音,学生吹奏出来。(2分钟)(2)教师即兴用这三个音吹奏一个小乐段,学生模仿。(2分钟)(3)教师给固定的节奏,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乐句。(6分钟)X X | X X | X X | X — |X X X X | X X X — | 如:5 5 6 6 | 5 5 7 — | 6 6 5 5 | 5 ——— |学生创编并试吹奏,请完成创编的同学上台试奏,评价表扬。(4)请同学们一起吹奏刚刚即兴创编比较好的乐句。二、复习旧曲目(5分钟)师:刚刚我们学习了5、6、7三个音,还会用这三个音进行创编乐句,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一首竖笛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吗?我们一起来吹奏一次好吗?(教师钢琴,学生吹奏,并评议优缺点)(2分钟)7 6 5 6 | 7 7 7 — | 6 6 6 — | 7 7 7 — |7 6 5 6 | 7 7 7 5 | 6 6 7 6 | 5 ——— |1、生评价(气息、吐音、乐感、吸气符号)(1分钟)2、评价再重吹奏一次。(2分钟)三、改编创编乐句(16分钟)师:刚刚我们吹奏了这首《我有一只小羊羔》,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合作来把这首曲子吹奏两次,同学们仔细听听,看看这两次吹奏有什么不同的之处,哪一种吹奏会更加好听一些。(4分钟)(教师改编吹奏改编二、四、六、八小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音乐问好。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画面,看看这幅图表达的是什么情形?生答。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诗与歌是不分割的,假如现在要为刚才这幅画面配乐,你会选择什么样情绪的曲子为其配乐。(学生想、答。)师:请欣赏下面两首乐曲,感受其乐曲情绪,并选择一首为其配乐。(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阳关三叠》,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阳关三叠》这首歌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师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3、学唱《阳关三叠》。A、老师范唱《阳关三叠》。B、师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教学过程:(一)创入问题:(1分钟)请问同学们是否知道音乐是由哪几个基本音构成的呢?(学生答)(二)引入新课:1、正题:师:(3分钟)那再问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美国的一部电影《音乐之声》呢?这首《音乐之声》就是这部电影主题曲,那我们来感受一下别人是怎样来演绎这首愉快的曲子的。(播放视频)师:(5分钟)看完了这个视频有怎样的感受呢?想一想它的旋律是怎么样的?它是主要在讲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生:(各自举手回答)情绪优美、演唱地十分缓慢。2、(10分钟)引导学生看谱面,它跟其它谱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如:填入未完成的音符。(途径:播放音频再让学生自己填空,也可以提问学生)3、用电子琴弹出旋律教对填入的音符。4、(5分钟)讲解谱面上的一些音乐标记,如谱号、拍子、反复记号。5、(10分钟)练声:1 2 3 4 | 54 32 |1—‖要求:用a或o或i来演唱,一口气唱一句,呼吸要流畅。(可请几个学生上来示范)6、(2分钟)用电子琴跟着,教师带唱,学生随后唱着。7、(5分钟)用电子琴弹,学生自己唱。(方可唱多两次,熟悉一下旋律)(三)布置作业:1、唱熟这首曲子的旋律。2、复习英语歌词,不懂读的可以要先去查字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请全体同学闭上眼睛,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师:我们刚才听的是什么乐曲,它渲染的是什么样的氛围?生:说明作者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并没有屈服。二、学唱歌曲,感受信念这双隐形的翅膀。1、初听歌曲(1)师范唱前面部分;(2)再听歌手演唱的歌曲。师:请同学听一听歌手张韶涵深情演唱的歌曲《隐形的翅膀》。听后说一说歌曲给你的感觉。(如旋律、节奏、声音等)2、用深情的语气朗读歌词,并说说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歌词。3、轻声跟琴学唱歌曲。师: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歌,近距离的感受一下歌曲里到底潜藏着什么秘密?师弹奏钢琴:(1)用字母wu模唱歌曲。(2)跟琴轻声学唱歌曲。4、授以歌唱的一些基本方法(气声唱法,高音的唱法,最后一句,休止符)。5、解决难点句,指导高音的唱法。6、完整而深情的演唱歌曲。7、为歌曲创编舞蹈(融汇手语与舞蹈),动员学生全体参与,并边歌边舞。8、抛出问题:什么事隐形的翅膀,导出下一环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东北地区,去欣赏东北民歌。二、新课教学1、教师:关东支脉音乐的体裁形式和风格特点与齐鲁燕赵支脉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找出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2、教师播放《月牙儿五更》,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属于音乐民歌中的哪一种。学生回答回忆上节的知识。3、教师:大家能不能说出这首《月牙儿五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学生回答。教师:板胡是我国弓弦乐器。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盖上薄的木板或椰壳,形似碗状,琴干琴弓比二胡粗;音色高亢嘹亮。下面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大家分辨一下是二胡的音色还是板胡的音色。学生回答。4、教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男高音歌唱家郭颂,郭颂演唱了很多优秀的民歌,我们来欣赏一首由他演唱的《月牙儿五更》。学生欣赏乐曲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器乐作品都源于优秀的民歌,民歌是我们源于创作的源泉。让学生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三、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我们了解了它的风格特点,也了解了很多的音乐创作都来源于民歌。希望在课下,同学们能够多去了解欣赏民歌,让民歌的灿烂文化一直发扬光大。
活动准备:超市货架、食品(标有价格和保质期)、购物盘、评判牌活动过程:一、引起兴趣,导入主题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三年过去了,你们就要毕业了,老师真舍不得你们,为了让你们和老师一起记住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老师想和你们一起举行一次毕业郊游活动,你们说好吗?(好) 1.今天我们就进行一个健康郊游餐比赛,为我们的毕业郊游配一份健康郊游餐! 2.那怎样的郊游午餐才是健康的呢? 幼儿自由的讲述,教师作相应的归纳: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要有主食、水果、水、这样搭配才合理有营养。还有选的食品要新鲜、要安全,这样才健康。 3.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健康郊游餐比赛,请每组小朋友,拿着桌上的盘子,到超市挑选健康郊游餐,在挑选前请听清规则,在五分钟内挑选一份够一个人吃的午餐,选购的食品不能超过十元钱,选购时要注意营养、新鲜、安全。 幼儿选购时老师做适时的观察,观察每组幼儿选购时的侧重点,以便老师做观察。
二、 活动目标:1、 了解合理的饮食结构。2、 为自己设计营养食谱。三、 活动准备:1、 挂图第9号《营养结构》2、 制作营养食谱的纸、笔人手一份。3、 自制健康印章一枚,图案为太阳或灯泡。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解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材料准备: 教师:棉花、香烟、瓶子; 幼儿:大型积木,剪刀,纸,食品包装,记号笔,禁烟标志等。 过程: 一、通过做实验,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1、捏紧鼻子,闭紧嘴巴,说一说有什么感觉?(不能呼吸感到非常的难受。) 2、深呼吸一次,现在感到怎么样?(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二、感知香烟对人类的危害。 1
1、知道关节能使身体弯曲,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2、学会简单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材料与相关环境创设: 纸夹板、纸夹长臂、线绳、水彩笔若干、大型积木一套。 图书区投放与人体关节骨骼有关的书。《幼儿用书》中画有人体关节图人手一张。 教师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护的现象。 活动准备: 对人体骨骼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有关人体各部位能弯曲变化的问题。 教师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护的现象。 活动过程:1、教师带幼儿在户外练习跳绳、玩“高矮人”游戏后回班讨论:绳子是怎样摇起来的?人为什么能变高变矮?(摇绳时靠臂的什么部位,下蹲或站起时靠腿的什么部位)引发幼儿认识人体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