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说课稿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第九节。本节内容安排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理论上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量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条件有深刻的认识。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以及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定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以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以及直尺等实验仪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2篇

    学生回答的方法多样,让各小组根据自己讨论出来的方法对自己实验出来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并求出加速度,并且将多条纸带都进行处理,同时提醒学生对纸带的选择。接着,我会用多媒体展示重物下落实验打出来的纸带,用表格列出一段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准确画出v-t图像,求出加速度,将结果给予学生的结果作对比,确定出正确结论。最后让学生分析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多条纸带算出来的加速度的数值都接近相等,即加速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等的。引出重力加速度,介绍概念、方向及大小。(强调“同一地点”,让学生阅读教材中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可以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学习了重力加速度后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第二个难点。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篇

    2、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动能。(2)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3)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4)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绎推理过程,培养科学研究兴趣,领略物理学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难点: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多个过程的力学问题,以及变力做功或曲线运动中的动能定理运用。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说课稿3篇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讨论及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教师的引导,得到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两个物理量,也就成功的打破了学生在认识上的思维障碍,突破了物理概念教学的难点。在解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问题之后,我将引领学生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角速度的特点。并引出匀速圆周运动中周期、转速的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线速度、角速度与半径关系的认识,我设计了第三个学生体验活动:四名学生以我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四名学生始终并列,这时里圈同学走动不急不慢,而外圈同学则要小跑。通过学生的活动,不难发现在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半径越大的线速度也越大。定性的得到了线速度、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推导线速度、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设计意图:这样就通过设疑、学生猜想、体验、推导的方式得到了结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即线速度、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破解生命起源之谜说课稿2篇

    过度:诚如牛顿所说 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很大原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设问3:为什么这个时代选择了达尔文来完成这一伟大的发现呢?(达尔文的个人努力)补充材料:(1831年起,他随“贝格尔号”考察舰进行环球考察5年。考察结束后,在整理考察资料和实物标本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研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说明达尔文的个人努力:学习、考察、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不断探索的精神,饱览群书,挑战和假设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科学实证等等。可以说达尔文身上有那个时代的一个浓缩的特征,当然他还有点运气,不过,机遇永远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探究: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思路引领:科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经济、科学理论本身、人文学科、社会影响(对宗教,社会),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设问:达尔文进化论对1859年及以后的社会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呢?①挑战封建神学的神创世,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氓》教案2篇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2篇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家》教案3篇

    (幻灯六)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篇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锦瑟》教案2篇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案

    读《环境污染组图》思考: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原因:汽车的增加、汽车数量与道路状况的比值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科学技术提高,机器化大生产使劳动者数量要求降低,城市人口本来就未充分就业,再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人数增多。)二、解决办法:(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㈠、导入: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时代的精神的精华说课稿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说教学重难点: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本框的难点,虽然学生在文化生活中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要让学生得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还要联系前面关于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因此可能会难以把握,另外关于什么样的哲学是真正的哲学的理解会稍有难度。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本框的重点,一方面哲学源于时代,另一方面强调哲学反过来对时代又有重要的反作用,突出这一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和信心,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是极为有益的,因此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目作重点处理。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影响价格的因素教案

    (2)、价值规律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一经济原则就叫做价值规律。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要求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2、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市场价格。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意识的本质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 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板书】3、火山【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学生回答】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B重点与难点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632年,伽利略撰写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科学巨著出版后,立刻引起教会的恐慌,把伽利略投入监狱。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御用工具——宗教裁判所在1633年6月21日宣布对伽利略的判决:“我们判决你在宗教法庭监狱内服刑,刑期由我们掌握,为了有益于补赎,命令你在今后3年内,每周背诵7篇赎罪诗篇……”这一纸胡言,竟使伽利略蒙冤300多年,致死都没有撤销判决,甚至死后还被禁止举行殡礼,不准葬入圣太克罗斯墓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作了如此判决?我们应如何看待伽利略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2篇

    三、具体研习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明确: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第11段清秋佳果。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明确:清、静、悲凉。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何不同?(古代:战乱,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现代: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2、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古代人口迁移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的便捷,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教师总结:从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中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现在什么因素起重要作用?(经济因素)。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作业设计】查阅49年以来中国历年的人口数据资料,绘制人口增长的统计图表,探究中国人口增长的发展趋势

上一页123...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