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活动准备: 医院背景塑料板板(上面画有5以内的医疗器具),幼儿人手一套圆点卡片,雪花片若干,由5块泡沫板拼成的楼梯共4条。三、活动过程:(一)、引出主题 教师以医生的身份出现。 问:我是谁?我在哪里上班?认识红十字(二)、幼儿戴上圆点宝宝去医院看看: 1、复习2—3的点数 请幼儿点数后举起相应的圆点卡片。
2、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及难点: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通过触摸感知数量。 三、活动准备: 屏风一个,纸箱制操作人手一个,上有魔法书(红、黄、绿、黑)4本及圆点卡片(2-8)一套,内藏一串珠子(4颗)、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语言引导、激发兴趣 表情娃娃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动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
二、重点及难点: 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量 难点:能排除物体大小、颜色的干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三、活动准备: 1、纸箱制战斗机(与幼儿人数相等)内有一个,炮弹8发。 2、恶魔城堡情境、小动物若干。四、活动流程: 语言引导、激发兴趣→情景练习、感知数量→排除干扰、巩固练习。五、活动过程:(一)、语言引导、激发兴趣 说明:请幼儿当小小飞行员上蓝天练本领,登上飞机。
2、让幼儿大胆想象,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活动准备:图形宝宝图片、背景图、固体胶、纸、环境布置活动重点:复习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活动难点: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活动流程:引出课题 游戏巩固 活动延伸
准备 l~7数字卡片若干套,画有不同数目的图片若干套(两个小人;两件衣服;一个杯子、一顶帽子;3只鸭;一根蚊香、一瓶香水、一枝月季;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对连枝樱桃、一块糖……)。
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5个黑球和3个白球,这些球的大小、质地完全相同,随机从袋子中摸出4个球,则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白球B.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一个是黑球C.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黑球D.摸出的4个球中至少有两个是白球解析:∵袋子中只有3个白球,而有5个黑球,∴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因此选项A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也可以3黑1白、2黑2白、1黑3白,不管哪种情况,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选项B是必然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为1黑3白,∴选项C是不确定事件;摸出的4个球可能都是黑球或1白3黑,∴选项D是不确定事件.故选B.方法总结:事件类型的判断首先要判断该事件发生与否是不是确定的.若是确定的,再判断其是必然发生的(必然事件),还是必然不发生的(不可能事件).若是不确定的,则该事件是不确定事件.
三、说教法、学法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四、说教学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
(四)、反馈练习1.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在书上做第43页的第5题,限时2分钟。学生做题,教师计时,做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75-5,90+8这两道题的。[通过计时计算,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度,通过说两题的计算过程,加强对新知的巩固程度。]2.做第43页的第6题。在这里将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表现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使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自己在此时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可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抽象成数学算式。]
一、说教材表内除法二单元主要内容有: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目标是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所教学的内容是解决问题中的第一个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课时的主要目标是:1、联系实际问题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2、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二、尝试解决。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第5单元中内容,(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几年前已学过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以及加法的运算定律,知道它不仅适用于整数加法,而且也适用于小数加法。那么是否也适用于现在所学习的分数加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当然,结果是肯定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其次,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丰富其内涵。而且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示形式,为以后代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1.回顾梳理、归纳总结。师: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师: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师生共同总结立体图形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相等,都是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8个顶点。圆柱的特征: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一般是个长方形。上下一样粗;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长度都相等。
2.三角形的分类。师:你能给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吗?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分类,然后汇报:生: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生: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生:三角形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3.四边形分类。师:你能给四边形分类吗?生:四边形分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又包括正方形;梯形包括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4.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汇报: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1、认识目标:(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活动过程】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2、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 能和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协商完成操作。4、 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活动重点和难点:发展幼儿组合构建的能力。活动准备:教具 色块卡、无色鱼五条、大操作卡两张、 学具 每人红黄蓝方块各五块、操作卡两张活动过程:一、送方块宝宝给小朋友玩,让幼儿尝试一下组合构建的乐趣。(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快慢轻重的拍手游戏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孩子们,你们好,今天陈老师带来了许多方块宝宝,这些方块宝宝可有趣了,瞧,我把它一个一个的接起来,就可以变成一个个图形宝宝呢!看我变成这个图形,再接一块,我又变成了另外的一图形。孩子们,你们也来试试吧,看谁变得又多又快。(每桌发一篮方块宝宝)观察幼儿的构建情况,询问幼儿所构建的物品的名称,向全班幼儿展示构建新颖的作品。
以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幼儿通过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判断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操作,能作证明10以内的任意一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根据单双数的排序规律,成功地解决游戏中的一些问题。 为了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数字卡片、实物教具、磁性黑板、胸卡、头饰等:此外,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还要求幼儿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掌握序数、相邻数等。
一、教材分析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一次函数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又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对今后知识的掌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及解析式的确定。2.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应用于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问题。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建立,不能从形式上进行简单的抽象与概括,而是对这些实例从不同角度抽象出本质属性后,再进行概括。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反比例关系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逐步从对具体反比例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的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 同时本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继续学习其它各类函数的基础,其中蕴涵的类比、归纳、对应和函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终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一个个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对情境理解、本质抽象的积累而形成的.让学生对一类问题情境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在充分经历写表达式,计算函数值和观察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针对教学实际,我选取了贴学生现实的,有价值的实例“文具店里买学习用品”和“剪面积为定值的长方形纸片”等作为问题情境.
3)乘除运算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老师给出,学生一起朗读)1.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3. 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4. 几个有理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老师提问,学生回答)1. 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③关系(老师给出)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