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总结了学习的内容,也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作用、意义,并传承长征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四、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文章在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中,进行了富有抒情气息的描写,展现了红军伟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征岁月中浪漫的英雄情怀。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征精神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坚定信念,弘扬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弹奏新征途的“天籁之音”。2.布置作业。(1)课外选读:《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杨成武)。(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期有关长征精神的手抄报,参加班级展示活动。
素养提升作文中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1)以小人物见大。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品质,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2)以小事见大。可以通过叙写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阐述一个大的道理。文化常识典故故事——君子之交“君子之交”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交,意思是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平阳郡公”。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
本教学设计着眼于民歌特点。第1课时重在诵读诗歌,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节奏、韵律、情感四个方面感受民歌形式自由、具有韵律美、节奏感强、情感富于变化的特点,从而体会民歌的情味。第2课时重在品读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情节、品味语言、析读主题等方式,体会诗歌语言刚健明朗而质朴生动的特点,逐层解读民歌所塑造的传奇形象,并理解民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素养提升互 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初中阶段,常见的互文一般有三类:(1)单句互文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鲁迅说:“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周作人说:“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巴金说:“《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传统文化玉蝉:蝉意喻人生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玉蝉究其用途,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佩蝉,是专门佩戴在人身上以作装饰和避邪用,示高洁;一种为冠蝉,是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的,表示高贵;一种是琀蝉,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还有一种是镇蝉,做镇纸用的文房用品,多出现在明代以后,前三种蝉属于高古玉,主要产生在商周至战汉时期。
(3)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很好地烘托了“我”欢畅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令人难忘。【把握文章主旨】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课文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教导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课文写的是私塾里上学的事,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与我们现在学校上课的情景相差甚远,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例如”私塾”“戒尺”挨打””咿咿呀呀”“摇头晃脑”等词语,学生都可能会感到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相应的指导教学。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4.背诵第1自然段。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今天学了22课后,你一定会体会到喝水也是那么幸福的!5、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这些字大家都认识了,那这个字怎么读?学习“忘”。“忘”怎么记?你想怎么读这个词才能让大家不忘!(大声)“挖”和“井”怎么记?“挖”用手挖所以是提手旁,挖的是洞,所以是穴字头,挖成“乙”的形状。“井”(板画一口井)谁能上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井的构造读了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这么多,就带着体会再来齐读课题吧,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简单介绍八孔竖笛的种类;并富有表情的范奏竖笛曲目《可爱的家》,激发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二、 新课教学:1、教师介绍竖笛的起源,播放国外竖笛演奏视频。2、教师简介八孔竖笛的两种演奏体系;并教给学生区分德式和英式竖笛的方法。(德式竖笛是从上往下数第五孔为小孔;而英式的竖笛则是从上往下数第四孔为小孔。)3、师简介八孔竖笛的构造、发音原理。师:我们要学习吹奏的高音八孔竖笛,是一种从顶端吹奏的小型哨嘴笛,分为笛头、笛身、笛尾三个部分。它音色柔和、甜美,可任意转调富有歌唱性。4、学习吹奏八孔竖笛的姿势:(1)持笛方法: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按住笛身背面上方孔为背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1、2、3孔。右手大拇指持笛身,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4、5、6、7孔。(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请两名同学表演见面握手的情景:互相看得见。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主题)。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味出什么了吗?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是呀,身体的缺陷给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心理障碍,就和我们今天要见到的这位音乐家一样,他的双耳失聪,但是却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我们大声说出他的名字——贝多芬。二、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贝多芬。出示贝多芬画像,通过神情揣摩他的性格。(学生通过课前网络书籍资料的查找对他已有所了解,可互相补充)。课件展示,了解贝多芬生平及主要代表作。师:我想,在贝多芬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课题:《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一、导入新课。教师用钢琴弹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的主题并提问: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乐曲,那么谁能说出它的作曲者和乐曲的名称。二、教学新课。(1)播放完整的《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CD,同时让学生在乐曲播放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题:听完讨论“你在听乐曲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注:命运与希望,抗争与胜利,压抑与悲愤,雄壮有力与热情冲动。(2)第二次放乐曲,并用乐曲做背景,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和重要作品。思考题: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与命运这部交响曲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注:不幸的生平使贝多芬的热情和冲动达到顶峰,从而迸发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创作乐思。(3)聆听《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思考题:乐曲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听出或唱出主题旋律听完讨论。注: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对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贵族的厌恶和唾弃,感受着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和激荡,对未来的坚定和激昂,和对幸福的渴望等。
活动目标:1、认识“米”字格,学习折叠长方形纸成“米”字线。2、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物体或点线作纹样,用对称的方法装饰“米”字格。3、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活动准备:1、范例画一张;“米”字一张;教师操作材料一份;蜡笔、白纸幼儿人手一份;2、课前让幼儿初步了解对称的含义。 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字?(出示“米”字)这个“米”字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它把自己藏到了图画里。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很快地把它找出来。这里大大的“米”字把纸分成了一格一格,我们把它叫做“米”字格。
2.增进幼儿装饰美和色彩美的感受和经验。 活动准备:1.剪好花边的铅画纸2.记号笔、油画棒。(人手一份) 3.集邮册3本。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用鲜明、柔和的色彩装饰邮票。活动流程:欣赏邮票--师生讨论--幼儿作画--评价活动
要求:1、幼儿在探索和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投掷的基本方法。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准备:纸飞机、塑料圈若干等。重点:投掷的方法------手臂弯曲在肩上,两脚前后分开放,身体后仰,用力蹬地投向前方。流程:活动身体------分散探索------集体游戏------放松活动一、活动身体:1、队列训练2、准备操练习:运动模仿操
2) 提高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二、 活动准备:一块较为宽敞的空地 预先学习水果的英语单词 老鼠头饰一个 录音机一台 英语磁带一盒三、 活动过程:1) 老师带领幼儿进行跑、跳、闪躲方面运动,引导幼儿做些准备活动。指导语:老鼠妈妈带小老鼠到外面玩,如果看见猫怎么办呢?今天妈妈就要教小老鼠们一些躲避办法。2) 用英语律动音乐教师组织幼儿围成一个圆,再借助气球爆炸的 游戏让幼儿盘腿坐在地上,导入游戏环节。
2. 锻炼动作的灵活性和身体的协调性。 3. 感受模仿游戏和体育活动的愉快。 二、教学准备: 布袋每人一个;挂有“桑叶”的皮筋四根; 作为奖励物品的小亮片,舒缓、激烈的音乐各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热身运动 1.放音乐,引导幼儿做身体模仿动作 头部——上肢——腰部——全身(蹲起或伸展)——团身滚——放松 2.教师提醒幼儿找个空位置,重点进行伸展和团身的准备动作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造力。3.继续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规则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松紧带圈人手一个;录音机、磁带;彩色气球若干,并分两组挂在墙上。课前让幼儿了解松紧带圈的特性,知道它具有可变性,可以由短变长,由圆变长;利用其有弹性可以射出等等。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幼儿拿着松紧带圈自由进入场内,听到哨音后集合成4路纵队做松紧带圈操。二、基本部分1.分散玩松紧带圈。师: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个圈,松紧带圈有许多种玩法,看哪个小朋友玩的方法最多。(幼儿尝试练习)
【教学提示】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分析杨二嫂形象】1.昔日的杨二嫂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昔日被称作“豆腐西施”,“擦着白粉”“终日坐着”,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妇女形象。2.如今的杨二嫂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的?明确:“凸颧骨”“薄嘴唇”“圆规”等肖像描写,“尖利的怪声”“大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杨二嫂泼悍、放肆、尖刻的性格特征。讨东西、造谣、塞手套又表现出她的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探究: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杨二嫂的形象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明确: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杨二嫂的变化,是不合理制度下的人性转变,如果说闰土是“精神麻木”的状态让作者觉得“悲哀”,那么杨二嫂便是因为失去真善美的人性而使作者觉得“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