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教案2篇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教案

    2.攻辩阶段。(1)第一轮攻辩: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2)第二轮攻辩: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3)第三轮攻辩: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4)第四轮攻辩: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1分30秒。(5)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1分30秒。(6)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为1分30秒。3.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先开始,双方自由辩论,时间一共为8分钟,双方各4分钟。4.结辩阶段。(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2)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为3分钟。5.观众提问。观众分别向正方和反方提两个问题,正方和反方自由作答,每个问题回答时间不超过1分钟。根据评分标准,评委进行打分,培养了学生的公平意识;评选出最佳团队和最佳辩手,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计意图】辩论赛的举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案

    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背景;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③渲染、营造氛围。2.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等。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①暗示文章的中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作用。疑难探究本文是如何描写环境,尤其是怒江的?文中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先是听到声音,然后才是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再近看,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特别是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他们常年穿行在这样的险境,却潇洒自如,举重若轻,表现了西南边陲边民的无畏与勇敢。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2.了解“散曲”。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3.品读曲词,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预设 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如何理解文中对于言与意关系的分析?文章分析了言和意的关系,认为言是用以表达情感意绪的工具,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用言来传达的。因为意是丰富的、无限的、缥缈易逝的,具有混整的特性;而一旦用言语表现出来,意思就固定了、单一了,如果再考虑交流中信息的损耗、接受者理解的不同等因素,用言来表现的意就会出现偏差,而失去其丰富性。这里道出了人类语言先天的局限性。自从产生语言,人类逐渐习惯于以语言来思维,以固定的语义系统来指称和描述外在世界,但世界是丰富的、具体的,语言却是概括的、抽象的,再完备的语义系统,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指称和描摹每一个个体事物。 黑格尔甚至断言:“语言本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因而,作者说,以言语来表达丰富的“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当然,如果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使语言表述精确化、严密化,或者采用修辞或文学的手段,拓展语言的表现力和表现空间,就可以尽可能地使“言” 来表达丰富的“意”。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写作修改润色教案

    一个人的灵魂总是会在他的眼睛和语言里得到表露。灵魂高尚者,眼光明亮,语言高雅。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个人的眼睛和语言而窥视到他的灵魂,眼神淫邪,语言污秽,他的灵魂必定卑鄙肮脏。修改指导:这段论述用正反双向说理的方法阐明了一个人的灵魂、眼睛、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条理清楚,语言简明,从思维和阐述上来看,应该说是准确严密的。但是,我们可以将语言润色,使原文变得更好。修改示例:灵魂储藏在人的心中,闪动在人的眼里,表露在人的嘴上。眼睛足以传情。它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你的学识、品性和情操:也许你貌不惊人,眼小如豆,但它却可以流露出华美的气质;也许你美目流盼,但却可能有一个蜷曲衰败的灵魂在其中沉睡。师:精妙地运用动词,恰到好处地使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巧妙地使用假设句式,使文章在阐释事理的同时也不乏生动形象。【设计意图】把握了习作的要求后,给学生几个片段尝试修改。学生先从“言”和“意”等方面来进行修改,教师再具体示范指导,为综合修改全文做准备。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预设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结束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

    预设 可能仍然有人在照料。虽然时代在变,然而雷锋精神并未消失。新时代涌现出许多热心善良、乐于助人、见义勇为、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继续发扬着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他们的行为也表明了雷锋精神在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社会因为他们的爱心、善举而变得温暖、和谐!2.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发扬雷锋精神?预设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雷锋那样高尚,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外出游玩遵守规则,遇到别人有困难,及时予以帮助等。从身边的小事端正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德,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才能共建和谐社会。【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明白雷锋精神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及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2、回归生活世界。3、立足实践。4、着眼创新。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3)注重过程。(4)强调开放。(5)重视师生互动。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2、单元内容分析本教材包括?方法与指导?和?活动与探究?两部分内容, ?方法与探究? 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采访,通过一系列活动,掌握采访的准备、注意事项、具体实施,及最后的交流总结,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活动与探究?包括六个主题,主题一我们身边的标志,通过让学生认识标志,体会含义。学会分类,最后学会制作标志,循序渐进,蕴含了创新、守规、审美等能力的培养;主题二早餐与健康通过谈论,调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交流总结能力,树立健康生活意识;主题三,有趣的丝网花,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合作、审美、动手能力;主题四巧手做风筝继续对学生进行培养;主题五植物的扦插与嫁接,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活动掌握方法,体验快乐,体验劳动的乐趣;主题六争做小小志愿者,通过了解体验志愿者的活动,丰富阅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自身获得提升与发展。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交流,提升能力;认识各种标志,学会制作;学会健康的生活;通过制作丝网花、风筝、植物的扦插于嫁接,学会制作,提高动手能力,通过体验小小志愿者,提高服务意识。难点: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基础: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的潜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品读课文,把握情感】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2)似与游者相乐。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播放一首古筝乐曲)这首古筝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作者是被贬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3.柳宗元怀才不遇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哪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的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绰号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快速浏览课文,根据相关情节,自拟标题。明确:第一节:(1)何满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绣肚兜;(3)一丈青大闹运河滩;(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孙子。第二节:(1)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2)何大学问仗义热肠;(3)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4)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 小学数学说课教学总结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说教法就应该说“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应突出以下几点:  1.说出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依据。  2.说出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应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3.说出如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例如(片断)  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说教法: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原则、运用培养自学及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自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 自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运用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 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 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 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 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 效率。

  • 小学数学教案与反思

    教学要求: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第一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一、说教材教科书第50~51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感受8和9的意义,能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建立8、9的数的概念。会读、写8和9。(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3)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进行环保教育。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1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10的认识”这一课安排在学生学完了1-9的认识,组成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课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从数一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10.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物体是10的事物。学生再通过直尺图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比较点子图的多少会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并且能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认识10的组成和分成,并能快速的说出10的组成和分成,为后面10的加减法打下基础,它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10的认识的教学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在学起来并不陌生.本课中10的分成和组成是一个重点,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0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过0,具有0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力求在学生熟悉、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数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和起点的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 2、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诚信、认真做事等良好品质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和9的组成》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8、9的组成》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学习8和9的加减法做好准备的。教材先让学生在分小五角星的过程中体会8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出8的组成,教材只给出了4组8的组成。9的组成教材是通过分小圆片去体现的,但教材只给出了1种分法,其余的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实践得出。学生已经有“7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基础,而且8和9的组成是在学生认识了8和9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通过猜双手中小五角星的个数,让学生明白7和1、6和2、5和3、4和4组成8,其余四组则让学生通过类推、联想直接推出。学习9的组成,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实践得出。掌握8、9的组成是进行8、9的加减运算的基础。在此我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说课稿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1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4、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说课稿第二课时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第七节《0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 (2)、结合直尺教学0,0还可以表示起点。 (3)、让学生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通过猴子吃桃的有趣情境引入,使学生直观体会到什么都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接着利用直尺认识“0”还可以表示起点,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数的顺序。在学习了“0”的书写后,利用小鸟等动物活动图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快乐学习。 2、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和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观察感知,让学生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并且会给数排列顺序。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7加减法的应用》说课稿

    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6、7的加减法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流程设计,4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2、地位: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数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度的桥梁。二、说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2.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3.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上一页123...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