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主探究,学习例题(1)猜价格,感受新知课件演示乐乐一家来到商场的情景,让学生分别猜一猜热水瓶、烧水壶和杯子的价钱,在出示杯子的时候,我让学生算一算6个杯子,每个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老师用一个普通讨论者的口气说:“买一整套会比单买一个要便宜一些,只要24元就可以买到了。”(2)同桌互相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任选两种物品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大约需要多少钱?再请个别学生拿着教鞭到黑板前指着自己想买的东西说一说我选了什么,大约多少钱,是怎样估计的。(3)小组讨论,学习例题1)、课件出示例题:妈妈打算买这三种生活用品,100元够吗?2)、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总结,汇报结果:请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估算方法和结果,对不同的方法进行鼓励;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1、出示依据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制成的课件。请学生看题,说说图意:提醒学生想一想,要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这个问题已经有什么数据(小朋友设计的“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和“两组盆花,每组有9盆花”),还缺少什么信息数据(一共有多少盆花?)。应怎样解决?2、让学生自已尝试解决。学生完成后,请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4、汇报交流:说说自己提出的问题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5、比较发现,巩固算法:让学生比较例4和“做一做”,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让学生观察得出例4是先解决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多少元?再解决5辆小汽车多少钱;“做一做”是先解决共有几盆花?再解决可以摆几种图案。使学生明白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不同特征。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练习效率。况且对于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们掌握得都很熟练了。针对这些,我把整堂课的设计注重以下几点:1、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笔算。开始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从旧知到新知。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帮助老师选择买东西的情境,希望通过帮助老师从2种价格不同的电风扇和从2种价格不同的洗衣机中各选择一样,计算价格,力图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解决问题,放开手让他们去学。况且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活情境导入:昨天,老师去逛了逛家电商场,并记下了几种家电的价格,其中,电视机4000元,冰箱2000元,热水器800元,电饭煲300元,电水壶70元,电风扇90元,出示PPT课件。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呢?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并列式计算。(二)新课探究,整理归纳1.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1)电视机比冰箱贵多少元?(2)电视机和热水器总共要多少元?(3)冰箱比热水器贵多少元?2.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列式并解答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算法,课堂上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让学生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例导入,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中我运用课件展示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以生活中的环保例子为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探究,尝试估算”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同桌合作、互相交流算法,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估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的个数:如果把192看做190,把219看做220,结果是410个;如果把192看做200,把219看做200,结果是400个,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种稍微粗略些,一种稍微精确些。经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这样设计的用意是: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拨开云雾见天日。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演示两种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2、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方法师问:“同学们看着钟面,能很快找到了两种计时法对应的时间,那没有了钟面,你能发现他们之间互换方法吗?”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普通计时法前面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时计时法却没有这些;经过思考总结出由普通计时法向24时计时法转化时要去掉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加上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加,反之由24时计时法向普通计时法转化时,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午12时之后要减去12,中午12时之前不用减。
三、说教学设想课本中以立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中秋节来临之际,月饼店进货为主线,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索交流,获取新知;巩固强化,内化新知;归纳总结。(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现在正逢中秋来临之际,因此,以月饼店进货为背景素材,通过课前的谈话,让学生尽快的溶入课堂,并且根据学生喜欢吃月饼的天性,在屏幕上出示大月饼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即立刻引入正题,出示表格,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面对一些以前学过的数学问题,及时的解决,而面对今天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并通过估算,然后引出课题。(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45×12
第二关:比一比,谁最快(第2题)在比赛游戏的过程既巩固了算法,又加强了简便算法的运用。第三关:动脑筋,巧计算先用多媒体出情境图,接着出示题目:牛奶店的张老板进了一批牛奶,6瓶装的30箱和12瓶装的70箱,你能帮老板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第四关:小老板,会算账(第3题)让学生当一回老板,算一算顾客要付多少钱?让学生运用刚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些练习由易到难,重在加深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将练习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注意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二、知识背景《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探究新知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教材45页的情境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谁来读一读6副图的信息,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学生说你是怎样读速度的,接下来点播速度的写法。为以后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打下基础。3、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大约可以行16千米,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列出算式,再要求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口算,交流算法得出计算结果。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我出示以下4个小题。18×4=、24×3=、25×2=、14×6=4、交流汇报,建构知识由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过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数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这部分内容主要安排了五道例题。我主要教学的是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例1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例2主要是加减计算的灵活应用,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本节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根据这一特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性。
教材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2、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培养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教学流程:一、铺垫。
(一)、教材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二)、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例2是面包房买卖面包的情境。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这个实际问题。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列式为54-8-22或为54-(8+22)。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教材中特别强调“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并明确“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为是初次在列式时需要使用小括号,如果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利用现实情境,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教学例2时可以采用与例1相似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观察下页图,也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同时强调两种列式方法的内在联系,列综合算式时着重说明使用小括号的目的。
解析:由于多边形(三边以上的)不具有稳定性,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后木架的形状就不变了.根据具体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经验及题中所加木条可找到一般规律.解: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作(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所以,要使一个n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n-3)根木条固定.方法总结: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时,所需要的木条根数,可从具体到一般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求解.三、板书设计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三角形的稳定性本节课从操作探究活动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边边边”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辅助线的构造上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添加合理的辅助线,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
AD=CD,∠ADE=∠CDG,DE=GD,∴△ADE≌△CDG(SAS),∴AE=CG;(2)设AE与DG相交于M,AE与CG相交于N.在△GMN和△DME中,由(1)得∠CGD=∠AED,又∵∠GMN=∠DME,∠DEM+∠DME=90°,∴∠CGD+∠GMN=90°,∴∠GNM=90°,∴AE⊥CG.三、板书设计1.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本节课从操作探究入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边角边”掌握较好,但在探究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时不会正确分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加强分类思想的巩固和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角边角”“角角边”;(重点)2.能运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块去?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探究出答案,然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点拨:显然仅仅带①或②是无法配成完全一样的玻璃的,而仅仅带③则可以,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如图,AD∥BC,BE∥DF,AE=CF,试说明:△ADF≌△CBE.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DFE=∠BEC,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AF=CE,然后利用“ASA”可得到△ADF≌△CBE.
内容:情景1: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从二教楼到综合楼怎样走最近?情景2: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意图:通过情景1复习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情景2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效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涨,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解:方法一:因为DE∥BC,所以∠ADE=∠B,∠AED=∠C,所以△ADE∽△ABC,所以ADAB=DEBC,即44+8=5BC,所以BC=15cm.又因为DF∥AC,所以四边形DFC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FC=DE=5cm,所以BF=BC-FC=15-5=10(cm).方法二:因为DE∥BC,所以∠ADE=∠B.又因为DF∥AC,所以∠A=∠BDF,所以△ADE∽△DBF,所以ADDB=DEBF,即48=5BF,所以BF=10cm.方法总结:求线段的长,常通过找三角形相似得到成比例线段而求得,因此选择哪两个三角形就成了解题的关键,这就需要通过已知的线段和所求的线段分析得到.三、板书设计(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感受相似三角形与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