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调查表《长处和短处》。 活动过程: 1、倾听故事《小铜人和小蜡人》,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至故事《小铜人和小蜡人》。 教师带领幼儿边看图边倾听故事。 教师:故事里有谁?小铜人有什么优点?小蜡人有什么优点? 教师:小铜人和小蜡人有缺点吗?有什么缺点呢? 2、启发幼儿探索并讲述自己的长处。 教师:小朋友,你有优点吗?你的优点是什么? 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例如:会讲故事、会跳舞、会弹琴)
【目标导航】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课时安排】1课时自由组成小组,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学生绘画,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新课导入】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做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本次综合性学习以“和”为主题,同学们可以相互探讨一下“和”在你们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游戏,熟悉乐曲旋律,演唱歌曲《小兔和狼》。 2、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创编不同的造型。 3、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背景图 2、大灰狼头饰、小兔头饰 3、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孩子们,看,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小兔子)我们和小兔子打个招呼吧! 小兔子:小朋友们好!幼儿:小兔子好! 2、小兔子: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讲述故事) 一天,小小兔子跳呀跳呀跳到树林里玩,它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到风儿在呼呼地吹,树叶沙沙地响。正当小兔子玩的开心的时候呀,只听!嘭!嘭!哎呀,不好,来了一只大灰狼,吓的小兔赶紧躲了起来,聪明的小兔子躲在大树丛中,大灰狼没有发现它,灰溜溜地走了,小兔又高高兴兴地出来玩了。 3、师:故事好听吗?谁来说说在故事里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小兔子、狼。(出示背景图,图片小兔子、狼) 4、师:小朋友们听的真仔细!
活动对象:中班幼儿 活动材料:白纸、彩笔、各种彩纸、胶水、自制信封和信封玩偶各5—6个(五六种不同的装饰风格) 活动价值:1、引导幼儿学习制作信封,变成玩偶进行装饰。发展幼儿创新能力。 2、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能收拾整理材料。 活动方法: 1、老师出示自制信封,让幼儿猜猜是怎么做出来的。 2、看图示,老师演示信封的做法,
2、初步感受三段歌曲中的不同速度。二:活动准备:《鱼儿好朋友》歌曲磁带。三:活动重点:体验歌曲中一条小鱼的孤单和三条小鱼的快乐,初步感受三段歌曲中的不同速度。 四:活动过程1、教师做小鱼游的动作引出歌曲。(1)“孩子们,猜一猜谁来啦?”(小鱼)(2)、你们看到的小鱼在干什么啊?(游)2、教室通过提问和表演,引导幼儿理解歌词,跟唱歌曲。(1)、教师一边做鱼游得动作,一边用缓慢的速度唱出“一条鱼,水里游,东游西游找朋友”,并表现出孤独、苦恼的表情。引导幼儿说一说:这条鱼怎么了?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它?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张;磁性教具:四只蚂蚁 树叶 小船 一条大青虫 四个小伞兵;蚂蚁头饰数量和幼儿人数一样多;蒲公英、青虫头饰各一个;配乐故事磁带。活动过程:(一)出示“蚂蚁”,引出主题。1、看,它是谁?(小蚂蚁)你们喜欢小蚂蚁吗?2、今天我就来讲一个小蚂蚁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二)欣赏故事《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1、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后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故事里有谁和谁?2、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讲故事。讲述过程中提问:1)小河的对岸住着谁?2)一阵大风吹来,小蚂蚁坐的树叶小船怎么了?3)野地里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4)蒲公英是怎样对待小蚂蚁的?5)小蚂蚁说了些什么?蒲公英妈妈又说了些什么?6)蒲公英妈妈为什么很感激小蚂蚁?7)小蚂蚁是怎样回到自己家的?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活动准备:1、情景布置:线的天地(各种各样的线)2、实物:红、白两种绒线团,一对棒针。用红、白两种绒线编织成的白底红十字图案的编织品。活动过程:一、参观“线的天地”,各种线的用途。二、出示红白两种绒线团,棒针,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讲第一、二、三段故事,提问:1、故事里有谁?他们去干什么?2、红圆圆和白团团都说了些什么?讨论:红圆圆和白团团走但荒野,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想象,自由讨论)并让幼儿续编。三、教师讲完整个故事,提问:1、红圆圆和白团L'cd欧⑸氖赂忝墙驳氖遣皇且谎f2、她们在路上遇到什么?她们是怎么做的?3、最后,她们怎样了?4、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道理?四、请幼儿分角色白哦眼并复述。五、师生小结: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忙、互相关心。
四、做一做(实践)1、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球体和一些柱体和锥体,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标准。2、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试将它折成一个正四面体。五、试一试(探索)课前,发给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什么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柏拉图约在公元400年独立发现的,在这之前,埃及人已经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1、以正四面体为例,说出它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2、再让学生观察、讨论其它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将结果记入书上的P128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结论。3、(延伸):若随意做一个多面体,看看是否还是那个结果。
1.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2.了解招牌、广告词和对联。3.按兴趣分组,制定活动计划。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都有哪些途径呢?(生:课本、课堂。)除此之外,老师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学习语文。从媒体中学语文——网络用语、手机短信、歌词等;从名字中学语文——人名、地名等;向群众学语文——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对联……从广告中学语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 师: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发现与语文有关的问题。书本上、电视上、报纸上满是汉字。大街上的招牌、广告、门对等全都充满语文气息。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与书本,生活处处有语文。今天,我们就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的语文生活”,看看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团绿火像镁光似的在保尔眼前一闪,耳边响起了一声巨雷,烧红的铁片灼伤了他的脑袋。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开始缓缓地向一旁倒下去。保尔像一根稻草似的被甩离了马鞍,越过马头,重重地摔倒在地。师: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驰骋疆场,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惧牺牲。他那钢铁般的意志是在战火纷飞的疾苦中千锤百炼而成的。3.面对疾病师:病痛没有击垮保尔,面对自身的疾病,他是这样的——片段一:“……我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我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比上一次更无情的打击又来了。最可怕的是我无力反击。先是左臂不听使唤。这已经是够痛苦的了,谁知紧接着两条腿也不能活动。我原本就只能在室内勉强走动,现在甚至从床沿挪到桌子跟前也异常困难。可是,恐怕这还不算最糟的。明天会怎么样?谁也无法预料……”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一方面回忆过去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2、课本练习二的第3题。第3题的素材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改写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大数的比较,对两部分知识进行混合练习。3、课文练习二的第4~5题。第4题是关于近似数的联系,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联系,题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第5题是关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6个省份的人口数。让学生求出这些数的近似诉,并提示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互连网等媒体了解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同时还介绍了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的知识。
出示例6挂图。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3、教学例7。(1) 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1.自己选择植物的花瓣(牵牛花、月季花)、蔬菜(紫卷心菜、胡萝卜) 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它有消毒作用,可使制得的指示剂长期 保存)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就得到指示剂, 2.把制好的指示剂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备用。 把食醋、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在两个 白色点滴板上,用石蕊、酚酞分别滴在上述溶液上,通过颜 色变化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上述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对照标准 比色卡比较,得出pH值,也就是酸碱度。 把上述溶液滴在白色点滴板上,用滴管吸一下你自制的指示剂,滴在滴板的溶液里,观察颜色变化,每用一种指示剂,换一下滴板的溶液。 把所得到颜色变色变化的信息和pH值数据填入教材第70页的表中。 3.取少量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 充分搅拌后静置,用玻璃棒蘸澄清的液体,滴在pH试纸上,然后对照 标准比色卡记录读数。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学习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说明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习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1.复习:什么叫燃烧?燃烧条件有哪些?今天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2.明确实验目标,导入新课。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学生阅读课本P150的相关内容并掌握以下内容。实验用品:镊子、烧杯、坩埚钳、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酒精灯、水。1.实验: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上述实验中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答: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果加热时间较长,水蒸发后,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说明二者都是可燃物。放在铜片两侧给它们加热后可看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你能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吗?答: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然后在一支蜡烛上扣住一只杯子,看到被杯子扣住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学新知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根据图中的对话,完整地编一道应用题。生自由发言:国庆节很快就要到了,学校准备买一些气球分给各个班级。如果用80个气球,要给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2、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80÷20=()个3、《做一做》练习90÷30=60÷30=80÷40=4、想一想:83÷20≈()80÷19≈(),这两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区别?联系?能否用曾经学过的估算和今天刚学习的除法来解决?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2.认识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课中安排学唱《可爱的角》这首歌曲,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四、课堂活动(课件出示)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练习八的第1题)【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这个练习可以叫它“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内容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2.数角(练习八的第2题)。师:小马看见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看看天色不早了,赶紧赶路,跑了一会儿,看见图形王国里面有许多图形,但小马不知道各有几个角?小朋友们能帮助它数一数吗?【这是一道“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生小组讨论。3.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4.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5.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一、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二、练习: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4)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看图,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3)订正答案。3、第10题:比一比。(1)明确要求,看谁先夺得红旗。(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比赛。(3)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给一个小标志。(4)再加入几组比赛题,尽量让学生多参与。4、第1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2)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订正。(3)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5、思考题:小组讨论完成。一共12人,每两人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能插入11人。
(3)请同学们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8,百位上拨5。并在自己的课堂本上写出这个数。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写作:580读作:五百八十教师:个位上没有数,就要用零展位,读的时候不必读出来。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2.练习:完成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3.练习:完成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小结:今天学习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读、写数都要从高位开始。读数时,一个数百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就读几,数位中间的0就读零,末位的零不读。写数时,一个数有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那哪一个上写0。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2.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3.完成课本第71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