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第三节,把“爱”比作“四月的花”和“月圆”,表现了爱的美与庄严。第四节,用“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白莲”表现了爱的生命力和纯净。第五节,“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子呢喃”表现爱之深,情之切。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明确:通过视觉描写:“黄昏”“星”“云烟”“花”。通过听觉描写:“笑响”“四面风”“燕子呢喃”。通过触觉描写:“风的软”“暖”。多角度展开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之深,情之切”。能引导读者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诗人心中的“爱”,给读者以感染。【教学提示】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环节二,在品读过程中把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融入其中。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环节三,提出问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三、仔细品读,把握感情。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赏析语段,品味语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假设眼前有一片荷塘,设问学生会看到什么?很自然会看到:叶,花,闻到花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自然段,当然教师要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一例: 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在点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时,我举了诗人艾青描写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你的眼睛在,你的耳朵在倾听。”这个例子能诗意的解释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一、说教材(一)、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要求学生体会学生在新时代人民当家做主的豪情和壮志,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情感。这篇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培养学生阅读报告性文。(二)、说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报告性文学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因此根据课程要求,我会重点讲解包身工的遭遇,并通过对包身工遭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学习目标以及文体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与结构特点,提高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体会文章主旨,把握报告文学的特征。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与罪恶,尊重人权及劳动权利,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
④结合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这里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情感?第五步是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讨论诗体形式与诗人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第六步是达标检测我将紧扣考试题型,以理解性默写的形式,当堂检验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第三环:课后跟踪课后作业:①背诵并默写诗歌②鉴赏诗歌《秋兴八首》 (其一) ,找出诗歌所用意象,体会意境,表达情感。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捣衣砧上拂还来。最后,我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清晰直观,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上就是我本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学生展示:鲁迅在《拿来主义》讨论“送去主义”时使用的不是徐、刘二人欧洲巡展的事实,而是《大晚报》评价二人欧洲巡展为“发扬国光”这一事实,故用了“叫作”,且是加引号的“发扬国光”;用“送”字表明自己针对的对象不是梅兰芳本人及其艺术,而是“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的人及其行为,即强行将中国戏剧与象征主义相联系的牵强附会的行径。可见,鲁迅针对的是当时国民政府一味送去的行径和主流媒体宣扬为“发扬国光”的舆论导向。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针砭时弊是杂文的突出特征。耙子指向哪儿、时弊是什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有学生误以为鲁迅在批判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人,甚至调侃说鲁迅“怼人狂魔”“老阴阳师”。通过此活动,细读文本,还原历史,抓住“叫作”与“送”的主体,找准鲁迅批判的对象和针对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不可随意使用所谓网络“梗文化”来消解名人、伟人等事迹的严肃性,不可以娱乐心态品读经典作品。
一、说教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本单元主要是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揭示道理。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寓言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寓言以及《伊索寓言》的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等细节描写,分析赫尔墨斯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寓意,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三、说重难点(本单元要求:学习《伊索寓言》时重在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表情。)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等细节描写。难点:多元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如的把握。对于诗歌这种文体,他们已接触过很多年。但由于对诗歌这种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鲁迅杂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情,确定教学重点如: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确定教学难点如: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二、教学方法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本文采用“疑问教学法”相对合适。
五、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想一想,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让学生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结束语: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在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要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课前让学生回家搜集,课中让学生交流,与全班同学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观察身份证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讨论,探索规律。⑴合作讨论。①你们手中的身份证号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谁能介绍一下自已身份证上这些数字号码表示的意义? ⑵学生汇报。学生介绍发现的信息以及它们的含义。[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引导学生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教材等学习资源,采取观察、比较、猜测等方法,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码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反馈学习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点。]
一、教材分析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本框题教材所处的地位及联系:《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教版2004年12月第一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框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内容,了解了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为过度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又是学生进入哲学的入门,因而它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本框题,为学生从总体上对哲学的理解,为以后学好哲学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框题是进入哲学与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学生的学习生活常常遇到的问题。2、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哲学的含义;(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2. 能力目标:(1)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2)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通过总结本课的知识,简单的用三个概念三个关系,简明扼要的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突出本框题的重难点。其中重点给学生梳理一下哲学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的最后对于哲学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哲学的认识。4、课堂练习针对高中学生初步接触哲学,运用哲学思维来分析哲学问题的能力还需要今后的培养,我进行了分层的方式来设计习题,这样设计一方面符合学生认知的能力,由简单到困难,一步步的深入,另一方面,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5、板书设计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我会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书写板书,我的板书设计总的来说是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总结了学习的内容,也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作用、意义,并传承长征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四、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文章在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中,进行了富有抒情气息的描写,展现了红军伟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征岁月中浪漫的英雄情怀。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征精神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年轻一代的我们,应坚定信念,弘扬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弹奏新征途的“天籁之音”。2.布置作业。(1)课外选读:《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杨成武)。(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期有关长征精神的手抄报,参加班级展示活动。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6和7 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教学特色等六个方面来谈。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6和7”部分的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即教材第39到40页的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这两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情境导入、6和7的表示、5、6、7的大小关系、7与第7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基数与序数的区别)、6和7的书写。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还有第43页练习九中的1~3小题。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0~5的认识,“>”“<”“=”等符号的表示,第1到第5的认识。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后,我们还要学习8和9的认识、10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第二课时。这部分教材是为学生快速而正确进行6和7加减法计算做铺垫的内容。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摆学具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掌握6和7的组成。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6、7的组成。本课难点是:‘6、7的组成’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 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4.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四、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说教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4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这便为本节课的学习(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解简单方程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内容也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用语言表述,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挑战性与得出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难点: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又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交流、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