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学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中指出:“数学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简单讲就是形与数,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的特点是排除了数量关系,对于研究空间形式,你要真正的‘腾飞’,不通过数量关系,我想不出有什么好的办法…….”吴文俊先生明确地指出中学几何的“腾飞”是“数量化”,也就是坐标系的引入,使得几何问题“代数化”,为了使得空间几何“代数化”,我们引入了坐标及其运算.二、探究新知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坐标表示1.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空间选定一点O和一个单位正交基底{i,j,k},以点O为原点,分别以i,j,k的方向为正方向、以它们的长为单位长度建立三条数轴:x轴、y轴、z轴,它们都叫做坐标轴.这时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O叫做原点,i,j,k都叫做坐标向量,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Oxy平面,Oyz平面,Ozx平面.
跟踪训练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AC的中点.求证:(1)BD1⊥AC;(2)BD1⊥EB1.(2)∵(BD_1 ) ?=(-1,-1,1),(EB_1 ) ?=(1/2 "," 1/2 "," 1),∴(BD_1 ) ?·(EB_1 ) ?=(-1)×1/2+(-1)×1/2+1×1=0,∴(BD_1 ) ?⊥(EB_1 ) ?,∴BD1⊥EB1.证明:以D为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B(1,1,0),D1(0,0,1),A(1,0,0),C(0,1,0),E(1/2 "," 1/2 "," 0),B1(1,1,1).(1)∵(BD_1 ) ?=(-1,-1,1),(AC) ?=(-1,1,0),∴(BD_1 ) ?·(AC) ?=(-1)×(-1)+(-1)×1+1×0=0.∴(BD_1 ) ?⊥(AC) ?,∴BD1⊥AC.例2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M分别为棱AB,BC,B1B的中点.求证:D1M⊥平面EFB1.思路分析一种思路是不建系,利用基向量法证明(D_1 M) ?与平面EFB1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都垂直,从而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得结论;另一种思路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坐标运算证明(D_1 M) ?与平面EFB1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都垂直;还可以在建系的前提下,求得平面EFB1的法向量,然后说明(D_1 M) ?与法向量共线,从而证得结论.证明:(方法1)因为E,F,M分别为棱AB,BC,B1B的中点,所以(D_1 M) ?=(D_1 B_1 ) ?+(B_1 M) ?=(DA) ?+(DC) ?+1/2 (B_1 B) ?,而(B_1 E) ?=(B_1 B) ?+(BE) ?=(B_1 B) ?-1/2 (DC) ?,于是(D_1 M) ?·(B_1 E) ?=((DA) ?+(DC) ?+1/2 (B_1 B) ?)·((B_1 B) ?-1/2 (DC) ?)=0-0+0-1/2+1/2-1/4×0=0,因此(D_1 M) ?⊥(B_1 E) ?.同理(D_1 M) ?⊥(B_1 F) ?,又因为(B_1 E) ?,(B_1 F) ?不共线,因此D1M⊥平面EFB1.
A.城镇数量猛增B.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提取信息以及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它们的学习反馈。(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珠三角的位置和范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关于作业的布置,我打算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法。第一个层次的作业是基础作业,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掌握,第二个层次的作业是弹性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做。整个这堂课,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自我意义的建构者和知识的生成者,被动的、复制式的课堂将离我们远去。
3、Practicea.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b. Perform the dialogue.c. Arrange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or sentence cards.d. Let’s play.A: Good afternoon,B. This is C. Hello, C! Nice to meet you.C: Nice to meet you, too.A,B: Goodbye!C: Bye!4、Assessment Workbook page 10Add-activitiesa.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repeat.b. 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Let’s talk".Second Period一、Teaching contents1. Let’s learn Words:body, leg, arm, hand, finger, foot.1. Let’s do二、Preparation1、a puppet2、Cards of body, leg, arm, hand, finger and foot.3、headgear of a captain三、Teaching steps1、Warm-up/ Revisiona. Captain says to review "let’s do" of Part A.b. Perform the students their own dialogues.2、Presentationa. Learn to say "body, leg, arm, hand, finger and foot."b.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repeat.c. Let’s do. Clap your hands. Snap your fingers. Wave your arms. Cross your legs. Shake your body. Stamp your foot.3、Practicea. Let’s draw a person.b. Let’s do. Point out which picture.c. Let’s do. Who responses faster.4、Assessment Workbook page 115、Add-activitiesa.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repeat and act out.b. Say all the names of the body to your parents.Third Period一、Teaching contents1. Let’s check2. Let’s chant二、Preparation1、stationeries1、pictures of parts of Zoom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一方面回忆过去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2、课本练习二的第3题。第3题的素材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改写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大数的比较,对两部分知识进行混合练习。3、课文练习二的第4~5题。第4题是关于近似数的联系,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联系,题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第5题是关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6个省份的人口数。让学生求出这些数的近似诉,并提示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互连网等媒体了解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同时还介绍了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的知识。
师:同学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密铺,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密铺?(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师:图形的密铺又可以叫做镶嵌,以上四个图片,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密铺(镶嵌)而成的呢?(请学生边指边说。)师:还有哪些图形也可以镶嵌?(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正六边形,……)师:今天就请你发挥一下想象力,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镶嵌图形。[设计意图说明: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了解了图形的密铺(镶嵌)现象,四幅图片是四年级下册教材《三角形》单元中《密铺》内容中的原图。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游戏拓展镶嵌图形的范围,让学生用图形变换设计镶嵌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新授探究一:利用平移变换设计镶嵌图形
2 根据下面4幅,你能判断出哪个学校的女生人数最多吗?(1) 如果甲校的学生总人数900人,那么甲校的女生有多少人?(2) 如果丙校男生与甲校的同样多,那么丙校学生总人数有多少人?(3) 如果乙校的学生总人数与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男生有多少人?(4) 如果丁校的男生与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的女生有多少人?3 出示课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和有关的数据。(1)中国人口约13亿 (2)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请同学认真观察统计图和有关的数据,请你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并提出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求: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提出问题,并指定他组回答,其他同学当评委;如果回答正确,由的同学提问题,否则,由提问题的同学继续提问。同组成员可帮助。)还有什么想法?3 出示西山村果园各种果树种植面积情况,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回答:She’s sad. She failed the math test.并板书:fail the math test。准备一张很糟的数学试卷,是学生了解语意。进一步教学其他短语a Chinese test, a English test,并 让学生了解pass the Chinese test, pass the English test, pass the math test. (4)教师请学生扮演Sarah,师生对话如下: T: Hello! Sarah, how are you? You look sad today. Sarah: Yes, I failed the math test. 教师接着说:I’m sorry to hear that.让学生理解意思。并引申出句子:I’m glad to hear that.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Let’s check.让学生看Sarah的表情,并读两篇对话,选出正确的答案。 (6)活动名称:心理医生 活动目的:操练句型“How are you? You look…”.学生间自由组合编排对话.通过对话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让学生理解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的心情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活动过程:A: How are you? You look bored today. B: Yes. I failed my math test. A: I’m sorry to hear that. Believe yourself. Work hard. You can pass the text next time. (7)活动名称:难忘时刻 活动目的:围绕照片上的表情展开询问和讨论.操练句型 “How do you feel? How does she/he feel?
教学要求1.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学会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2.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有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这些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和试验中感悟、体会,由此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建议: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类推,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们有必要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可采用口答形式复习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对于万以内数的读法,可以出示一组数据如:2005年路桥区前两个月共实现农林、渔业总产值17013万元,其中农业产品6383万元,林业产值94万元,渔业产值7560万元。在对万以内数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出示第2页主题图,让学生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6个大数,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听到,看到的大数。在这环节中我们就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运用旧知识去读数。这里学生肯定会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新课教学。新课时可以按以下环节进行: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后,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
(3)按每千克涂料粉刷3.5 m2计算,可求出共需要涂料:1600÷3.5≈460(千克);(4)根据涂料的型号及费用,选择合适的涂料。师:选择涂料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如价格、耐用期、消费心理、环保等,要怎么选择呢?学生可以把几种涂料进行对比,一起讨论决定,同时学会在交流中理解接纳别人较好的建议:如:A型,优点:价格便宜,需要19桶,总共才5700元;缺点:耐用期太短,两年后又要重新粉刷;B-1型和B-2型,虽然桶装量不同,但价格和耐用期都处在中游水平;C型和D型,优点:耐用期长,最划算;缺点:价格太高,不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不可能持续那么长时间,至少5年就要更换一下样子。综合以上价格、耐用期、消费心理,选择B-1或B-2型比较划算。而这两种比较来看,B-2型更便宜一些,所以,最后确立用B-2型涂料。
二、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的神秘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分数加减的学习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数学史料,可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探究欲,促其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因此,教学时,应重视教材提供的两个涉及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不同算法的思路。
◆学习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科书第40——43页例1、例2,第4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七第3——8题。◆学习目标1.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学习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充分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沟通每行个数、行数、层数与长、宽、高之间的联系,进而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公式。◆学习过程1. 实验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计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看这个长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切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动手做试验:用体积为1cm3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将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饿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2、互动交流,探究规律。 (1)、小组内交流讨论: 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说说自己的猜想,并讨论邮政编码中的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2)、全班展示交流: 师:那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结果? 生1:我们发现邮政编码都是由6个数字组成的。…… 生2:我们发现前两位数字表示省,如…… 生3: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三位数字相同。比如……。 (让学生充分发言)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互动交流——汇报展示”,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1)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 师:我国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采用“四级六位制”。编码含义: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代表了省、市、邮政、县市、投递局四级单位。其中:前二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三位表示邮区;前四位表示县(市);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所)
课题十: 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1、先独立思考解答。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2、完成P34 3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教学过程:一、激发:1、计算:25×95×4 25×32 4×48+6×48 102×56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教学例3(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解法一:75+75× =75+60=135(次)解法二:75×(1+ )=75× =135(次)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三、练习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四、布置作业练习五第7、8、9、10题。
教学追记: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4、整理和复习整理复习(1)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复习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化简比。复习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复习过程: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 ÷5;(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2、分数除法的意义
(2)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教学目的:1、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3、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