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这一段主要围绕“大入边”之“大”来构建段落。整段文字看似与“大”无关,实则处处围绕“大”字做文章。写汉文帝三封将军“以备胡”,这是从内容上写胡人“入边”之“大”:边关吃紧,战势严峻。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珠联璧合,司马迁在言语上连用三个“以……为……”的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的“声”势从言语上体现了“大”,以此增强文章的气势,形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急感。不仅如此,司马迁甚是在意言语细节。在连用三个“以……为……”时,打破言语的惯性,突然在第二个“以……为……”中省略了“以”字,这看似唐突,实则其心可鉴,省略第二个“以”字后,“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不仅在视觉上间隔缩短,而且在朗读时彼此节奏加紧,联系更加紧密,军情更显危急,胡人“入边”之形势就显得更“大”了。而且,三个“以……为……”;“……为……”;“以……为……”之间张弛有度,一紧一松,营造了语势上的跌宕起伏,极具音韵之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勾连写作背景来了解文章寓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布置作业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生练读课文)2.读出层次,概括内容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桌听。故事示例:一个卖炭的老翁,一年到头都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脸色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内容,讲故事)师:请同学们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述卖炭翁的遭遇。(生交流明确,师引导)预设 诗歌主要讲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的故事。师:这首诗围绕着“炭”叙事,如果主体事件用“失炭”来概括的话,前面还记叙了哪些事?请同学们填空。
师小结: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表现“车王”和“勃朗队长”,把这两个人写得颇为可笑,但“车王”的奇言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驾车技巧和对路况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他并非嗜酒莽撞、荒诞可笑,实是自信、热情、洒脱;“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同样自信而热情。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幽默的语言入手,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并归纳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五、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是因为他们的本意是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从文中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普通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他警惕甚至批评生活中过于“文明化”、过分优雅的东西,赞同富有活力、简单自由的生活理念。透露出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好奇心与幽默感,体现出一种虽有些粗粝却随性豪放的姿态。
2.反复诵读,体验感悟(1)学生选择喜欢的语段自由诵读。(2)小组内互相听读,分享体悟和收获: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与阳刚之美……结束语:作者笔下,多短句,简洁有力、脆生响亮;多排比,既有句内的排比,又有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排比,还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即使不单独直接描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使人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而为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这感染力不仅源自安塞腰鼓本身的艺术风采,更是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技巧表达出的文字魅力!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庄子》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美学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是一部文学的典范著作。“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游”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庄子主张超然物外,绝对自由地生活在世界上,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地活着,而在于逍遥地神游,这些精神的遨游是绝对自由的,在庄子看来,自然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感性的生活方式,他告诉我们要去追求功利之外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从当下来看,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是无法实现的主观唯心主义幻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的臆想。
4.组织材料师:一篇游记作品,既要有“灵魂”“血肉”,还得有“筋骨”——材料安排。请大家运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材料。方法:(1)按照自己的游踪或独特体验,安排写作顺序。(2)能突出参观场所特征的要详写,其余的略写或不写。(3)丰富文章内容:适当加入叙事,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评价或诗文名句。示例:(1)写作顺序:以作者的参观路线为线索。(2)详略安排:详写鲁迅先生北京故居的工作室兼卧室,以突出鲁迅简朴、惜时的品质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品质;详写陈列大厅是为了赞扬先生的民族精神。其余的略写。(3)引入内容:引用古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表现先生惜时的品质。(生交流,师点评)预设 (1)写作顺序:一楼的青铜器—二楼的陶器—三楼的古代画作。
3.教师小结(1)仿写点分析。要认真分析、研究片段中的精彩之处,力求准确把握仿文的“外形”和“神韵”。 (2)仿写内容选择。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情感体验的内容,切不可为了“仿”而机械模仿甚至抄袭。(3)变通与创新。 分析名家名作的语言特点、写法规律,以“仿写”为阶梯、桥梁,达到写作的新高度、新领域。【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教学和句式仿写训练中对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等知识接触较多,如《社戏》教学中对心理描写手法的分析,《安塞腰鼓》课后布置的修辞手法的仿写训练,学生对此已有亲和感。本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仿写点的分析、仿写内容的选择、仿写的变通与创新产生切身的体悟。三、总结存储1.课堂小结学会根据需要恰当选择具体的、合理的仿写点,达到以“他山之石”来“攻玉”,“假名家之手”写“我心”的目的,是仿写的真正要义。2.实践演练完成课本P24“写作实践”第三题。
《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自读课文,浅显易懂,这不仅是因为作者写作思路清晰,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举例论证的写法。作者为了证明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举了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还举了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但两者有所侧重,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这为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典型的写作方向:举例,既要注重事件的典型性,也要重视事件的差异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疑难探究]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水汽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3)对未来前途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对前途的迷茫和惶恐。学会深度解读题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情感脉络以及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加深对“孤独”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开发有好处,同时对于作文诗意化拟题也大有裨益。三、拓展,走出孤独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1.思考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杜小康走出孤独,走向成熟了呢?旁批: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课件出示: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预设:风雨过后是彩虹,孤独痛苦是成长的催化剂。暗示主人公走向成熟。这叫喊声里满是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文章第84、86段的抒情、议论,写“我”远离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反倒非常气闷、悲哀。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回乡迁居却使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之间,充满隔膜。“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3.“我”的自省揭示主题预设:文章结尾部分,“我”在离乡的航船上再次想起故乡的人和事,痛苦地意识到“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精神上的隔膜。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对旧中国的人民怀着深切的同情,叹息他们所承受的日复一日的苦难生活,更愤懑于由这种生活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隔膜,期望着打破这种旧生活,迎来“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要立足于文本。本文写于1921年1月,不可避免地打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烙印,理解小说主题,要结合这一时代背景。
预设:《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使之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2.分析明晰升格写法,体会写作特色。 教师:我们可以从诗歌“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角度去分析。教师指正:教师:我们可以从诗歌“构思精巧,富于音韵之美”角度去分析。教师指正:五、诗歌深读,学后感悟教师: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抹忘不掉、抹不去的东西,通过这课学习,我们的心里都有什么呢?学生讨论、教师指正。预设: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也会想到它。余光中的诗里,乡愁是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中华儿女的骨血中有对故乡割舍不断的依恋,因为故乡是我们的出生地,是我们情感的根源,是养育我们成长的所在。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1.发散思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呢?请列举出来。预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2.拓展阅读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回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章节很多,这样拓展,一是让已经读完《三国演义》的学生积极展示他的所读所知,二是有效激发还未读完《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同学的阅读兴趣。结束语:虽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请同学们记住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人才者得制高点,得人才者得持续发展,得人才者得最终胜利!
预设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预设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全诗一共五节,第1节押ao韵;第2节押i韵;第3节第一句承第2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4节又换韵为i;第5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预设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第5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1节和第2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3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1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五、诗歌深读,学后感悟
有一天正午正走在黄泥冈上,他们又要喊歇,我自知这一带劫匪出没甚多,便催促他们快走,可他们却坐在地上不动了,任凭我怎样拿鞭抽打,他们也不起来,无奈之下,只得让他们歇会儿。不一会儿,来了一个卖酒的人过来,有人要买酒。被我阻止了,我说这酒里不知放了什么,还是不要喝的好。又一会儿来了几个贩枣的客商,先买了一桶酒,又把另一桶打开喝了一瓢。另一个客人见了,也拿瓢来舀酒。卖酒的见了,抢过瓢来,劈手将酒倒在桶里。殊不知,就在这时,蒙汗药被放进了桶里。老总管过来问我:“杨提辖,你看他们喝了都没事,我们也渴了,就买点吧。”我思量着,这一桶也被喝过,应该没事,只得同意了。于是他们便冲上去买酒,有人还给了我一瓢,我接下来喝了。这时我看他们一个个都头重脚轻栽倒在地上,心里暗叫:不好,中计了。但再想站起来,已经不可能了,看见那群“商人”,一个个笑着,我真是懊悔,没让队伍继续走,还有那些不听我话的人,为什么不听我话,又一次任务失败了,回去怎么交代……不一会儿我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后,周围一个人也没有,而生辰纲果然不见了,无奈之下,我只能逃走,却不知何处是终点……
同是写景,第2段要读出激昂豪迈之情。例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第3段要读出悲凉失落之感。例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第4段要读出欢快愉悦之情。例如: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设计意图】本文生字词较多,一定要先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结构。从句式看,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感受音韵美。加强诵读训练,可以培养语感,快速成诵,促进感知文本内容。4.寻找读,积累词句(1)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并探究它们在今天的意义。课件出示: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
一是以标题为突破口,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故事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紧扣课文的小说文体特征,以故事情节为抓手,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分析人物形象。三是赏析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的妙处,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写法,使文章脉络更清晰,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尤其是设计了“辩证思考,探讨主旨”板块,古今勾连,辩证地分析了梁山好汉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写作背景]《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完整地写出了 36人的姓名和绰号。宋末元初的《宣和遗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水浒故事,只是内容非常简单,可能是说书人的提纲。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至今存目的有30余种,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日益发展丰富起来。施耐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并且加上自己的修饰点染,写成了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预设 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设计意图】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关键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移步换景,引人入胜《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的写景富有特色:一是从大到小,移步换景;二是情景结合,水乳交融。文章先写“环滁皆山也”是个大范围,再写“西南诸峰”范围缩小,再缩小到琅琊山,再随作者走了六七里山路,到酿泉,再前行,见到亭,再登上亭,看到山中景。一路写来,从大范围不断缩小至定格,就是为了突出醉翁亭,这样移步换景,引人入胜,非常自然,让人耳目一新。不仅如此,每一处景都会加以描绘,陪衬之景就简略概括,主要景物则描写得具体详细些,如“西南诸峰”是“林壑尤美”,琅琊是“蔚然深秀”,酿泉是“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等到主体亭出来就既描写它的位置、外形——“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又写它的建造者、命名者,还有在亭中看到的山间早晚之景和四季之景。
2.分析写作特点。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预设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结束语: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会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更是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