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地位:《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中改变了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让学生求4天计划行程的和。教材中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⑴、理解小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计算简便。⑵、经历发现归纳小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⑶、在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4、教学重点、难点从猜测—验证中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二、教法和学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是第九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第三节。本 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第3页的例3、例4。这一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以整数、一个数乘以小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小数点位置 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引伸和补充,同时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 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2、使学生初步掌握“当乘 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在定积的小数 时,位数不够的会用0补足。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减法。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二、新授:1、(小黑板)出示画图:树上有5只鸟,飞走了一只。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什么问题呢?2、那么你怎么列式呢?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请学生上来板书列式。3、小组内交流:“5-1”得几?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得出结果的。4、汇报情况:指名小老师上来教大家计算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有意识请想法不同的学生上来说一说)5、抽象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你会计算“5-1”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2、培养学生看图表的能力,初步渗透统计思想。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10-38+49-1 9-88+215+38+77+55+6 3+911-19+68+86+78+6 9+82+93+102、()里应填什么数?(1)比9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2)写出得数是13的四道算式?( )、()、( )、()(3)练习9+()=13 8+()=1512-()=2()+7=14()+()=12 ()+()=19二、指导练习练习二十一第4题(1)学生看书,弄清题目的意思。问:这题是什么意思?(2)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说一说。(3)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指导学生看表:表的第一竖行画有皮球、毽子、跳绳;第二竖行上面写着“一班有”,下面的数就是一班有这三种体育用品的数量,即一班有7个皮球、5个毽子、4条跳绳;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想去动物园吗?今天我们就跟着亮亮和晶晶一起去动物园逛一逛,好不好?(打开课件,指出亮亮和晶晶,说他们手里还拿着漂亮的气球,为下面的观察作铺垫)动物园里可真热闹,天上还有4只小鸟也在跟着凑热闹,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飞走了1只小鸟)。二、探索新知1.减法的意义(1)认识减号原来有4只小鸟,飞走了1只,就是从4里面去掉1,“去掉”用什么符号表示?板书“-”,并让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用减号表示的算式叫作减法算式。从4里面去掉1,就用减法计算。不仅这个用减法,只要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就要用减法计算。(2)写算式用算式怎样表示呢?4-1=3(只)“4”表示原来有4只小鸟,“1”表示飞走1只也就是去掉1,“3”表示还剩3只小鸟。去掉的数写在减号后面,原来的数写在减号前面,剩下的数写在等号后面。这个算式就表示从4里面去掉1,还剩3.
教材分析:例2以学校兴趣小组为题材,引出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逆向思考,还要把“比一个数多它的几分之几”,转化为“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用方程解,可以列成形如 的方程,也可以列成形如 的方程,前者仍然要经历从“多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转化,实际上是方程的形式,算术的思路。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学情分析: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对此,教师一方面应肯定学生自己想到的正确解法,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从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与方程解法的特点等角度,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师要注意区别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2.教师要充分注意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因此,对于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教学内容,我们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和兴趣以及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任务来精心设计问题。3.要注重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传授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和帮助者,并切实注意自身行为的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师:同学们真聪明,小精灵的问题回答出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吧。(出示课件)请大家注意观察,儿童乐园中都有哪些景点?师:从儿童乐园出发经过百鸟园去猴山一共有几条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从百鸟园去猴山有几条路?(生回答。)师:我们给这5条路分别标上序号。(课件演示)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从儿童乐园的入口经过百鸟园到达猴山一共有几条路线?请同学们把答案写在记录纸上。(生汇报。)师:路线设计好了,让我们一起到猴山看一看可爱的小猴子吧!(放猴山的录像。)师:看,它们是一对著名的动物小明星,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你们想和它们照相留念吗?生:想。师:好!那我们每个人都和宝宝、贝贝各照一张相片,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全班40个人一共要照多少张相片儿呢?
(三)实践活动(运用)接着,我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找到不同型号的自行车有四辆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并且分工合作,每组5个人,有3 个人负责采集数据,有两个人负责计算出结果。教师还要在旁边指导测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理解模型之后,老师提供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得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现实问题的元素与数学模型中的元素建立丐联系,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已经建构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他们才会感受到数学模型的力量,才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或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兴趣;或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突破难点;或拓展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或提出如何归纳小结整理新知的问题,总之,在课堂中教师及时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学情分析《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这是一节实践操作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但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认识量角器,更谈不上用量角器来测量角,而且角的大小概念也还没有完全形成,显得比较抽象,所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并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二、探究交流,引导概括 —— 方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引导他们先找出②20+χ=100,⑥ 3χ=180,⑧100+2χ=3×50像上面三臄等式的有共同特征,然后归纳概括什么叫做方程?最后得出: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三、讨论比较,辨析、概念 —— 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 “ 方程 ” 与 “ 等式 ” 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等式 ” 与 “ 方程 ” 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四、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 练习1 、“做一做”:2、判断是否方程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4、叫学生用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开始,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随后呈现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观察中清楚的知道袋中有4个红球和2个红球。然后教师揭示摸球游戏的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好后放回袋中,一共摸30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小玲赢。接着让学生猜一猜谁赢得可能性大一些。预设学生都会猜是小明赢得可能性大一些。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摸球实验,并把摸的结果记录在书本例题的第一个记录表中,验证刚才的猜想。在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明确小明赢得可能性大一些。接着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样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小结:口袋中红球的个数比较多,所以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要大,最后小明赢得可能性也就相应地要大一些,这样摸球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板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认数的第一阶段—20以内各数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认数的第二阶段—100以内各数的认识。本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教材,我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快地10只10只地数出羊群只数是100,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会受其影响而10个10个地数,这样的数法,要在学生会逐个数数的基础上自然生成,其实,它比一个一个地数要高一个层次,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十”,不利于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因此,我把主题图的出示放在了一个一个数物体之后。
五、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1、教材28页上的第一道练习题,请个别学生到视频展台做此题,2、游戏巩固老师左手拿一个三角形,右手拿一张卡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这会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设计第一道练习题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联系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总结评价,体验成功让学生谈谈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现的三角形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特征,不仅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卡片拉出0.6000000…00[约有1.5米长],问:大小变了吗?[学生非常惊奇和振奋地说:没变!]如果它末尾的0像北京奥运圣火那样穿越五洲四海,它的大小变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变!]也就是说与0.600大小相等的小数有多少个?师:在这无数个小数中,最简单的是哪一个?师:当我们遇到小数末尾有零,可以去掉末尾的零,写起来更简便,这就叫做小数的化简。(板书化简)说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化简的?师:你能把0.40 1.850 2.900 0.080 12.000化简吗?请大家打开数学书59页做一做第一题,写在数学书上。【0.080】师:这个0为什么不去掉,去掉会怎么样?【12.000】师:运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三位小数化简成整数。师:那你觉得在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 3的后面是几 还有可能是几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学生分析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