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为知人。即利用预习所查到的资料、学生之间的分享以及教师预备的材料,合作探究三个问题:曹操为何如此渴望贤才?天下归心的愿望是否实现?如何评价曹操?本课时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从刘备、曹丕、晚年曹操等多重角度评价曹操,自领角色,利用资料有逻辑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出示不同学者评价,师生共同研讨评价的技巧和原则,尝试写作短小文学评论。这是解决忧的果。第三课时为回味。创设诵读比赛的情境,在比赛和评价中研讨标点符号的作用,如何读出曹操诗歌独特的特点,以及带着对曹操的认识读出自己的理解。(每组评出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评论员,上传优秀视频)。这是为了让学生最后读出忧。第五,板书设计。以上是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板书,体现了分析本首诗的基本思路和学习方法。
学生展示:鲁迅在《拿来主义》讨论“送去主义”时使用的不是徐、刘二人欧洲巡展的事实,而是《大晚报》评价二人欧洲巡展为“发扬国光”这一事实,故用了“叫作”,且是加引号的“发扬国光”;用“送”字表明自己针对的对象不是梅兰芳本人及其艺术,而是“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的人及其行为,即强行将中国戏剧与象征主义相联系的牵强附会的行径。可见,鲁迅针对的是当时国民政府一味送去的行径和主流媒体宣扬为“发扬国光”的舆论导向。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针砭时弊是杂文的突出特征。耙子指向哪儿、时弊是什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有学生误以为鲁迅在批判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人,甚至调侃说鲁迅“怼人狂魔”“老阴阳师”。通过此活动,细读文本,还原历史,抓住“叫作”与“送”的主体,找准鲁迅批判的对象和针对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不可随意使用所谓网络“梗文化”来消解名人、伟人等事迹的严肃性,不可以娱乐心态品读经典作品。
一、说目标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三: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品读、赏读,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3.了解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确定以上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奠定基础的任务,即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本课,理解和明确散文应该“读什么”和学会散文应该“怎么读”,然后在学习《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修正,不断增强散文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作业:a.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b.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得到的启示。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环节二,在品读过程中把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融入其中。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环节三,提出问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三、仔细品读,把握感情。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赏析语段,品味语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假设眼前有一片荷塘,设问学生会看到什么?很自然会看到:叶,花,闻到花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自然段,当然教师要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一例: 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在点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时,我举了诗人艾青描写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你的眼睛在,你的耳朵在倾听。”这个例子能诗意的解释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九.课后探讨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我首先指导方法, “知人论世” 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接着打出李白在长安的介绍。说明李白踌躇满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放还乡。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本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以读带讲,感知文本1.学生朗读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自由大声的朗读本篇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词意。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解决词中的生字困难,疏通文意。2.教师范读我会声情并茂、感情充沛的进行配乐朗诵。此环节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词的音乐美,懂得词的朗诵方法,为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做准备。(四)精讲细读,深入文本此环节主要解决本课的重点,所以我会运用合作教学法和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词中典故,探讨作者写作目的。首先我将学生分为孙权刘裕组、刘义隆组、拓跋焘组、廉颇组四个小组。然后对这四个小组分别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我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分别找每个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回答,并引导点拨学生答案。孙权刘裕组: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2.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简介诗歌“三美”追求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学情,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小说主要内容,梳理小说情节。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文本,品味人物形象,探究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培养学生反封建意识及斗争意识,体会鲁迅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次要人物身上的内涵,探究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五、说教法学法:教法:任务导向 启发与点拨 讲授学法:问题探究 小组合作 展示学习是自觉的能力,合作是团队的探究,通过指导自学,小组学习,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法上,我充分遵从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情境创设为手段,启
一、说教材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力争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我们在必修部分已经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风《蜀道难》,学生对李白其人及其诗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的任务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它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感情。《将进酒》一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变化明显,学生容易进入吟咏和体会情感的体验阅读中。二、说教法学法现代语文观念中提倡语文教学要多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特别是对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可见在学习古代诗文的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可以在朗读中理解诗文的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慢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以诵读为线索,完成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性思考。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六、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实施情况看,课堂实施与原先的公开课教案是比较一致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 1、效果得益于“跳出”--跳出教材框框 刚开始备课和试教时,我打算充沛利用教材,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出示幻灯片让同学说一说,但一节课下来显得很单调、信息量很少,体现不出生活中数的味道。于是我开放教材,跳出教材的框框,课前安排一个“找生活中的数”实践活动把同学放到社会生活之林中去,让他们先找些“野食”吃。这样,课前在准备过程当中积累的素材多了,同学的学习效益大大提高了。同学在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采撷自身感兴趣的“果子”,他们采来的“果子”是绚丽多姿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共享到了“果子”的丰富,起到“以一当数十”的作用。 这个“跳出”战略,体现了现代科学“系统论”的理论。系统论认为:系统只有开放,不时吸收外界的信息,才干使自身“有序”。
《贴邮票》活动要求:A、每组4人,给四封不同地点、质量的信件B、根据信封上的信息计算邮费并按要求贴上邮票(邮票的总面值刚好等于邮费,不能多贴)每封信最多贴三张邮票,只有0.8元或1.2元的两种邮票纪律要求:看看哪组合作得最好,速度最快!如果遇到困难,在事发那个在一边最后再去解决。3、小组汇报(1)、贴邮票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的能贴有的不能贴)这样的信件有哪些?(告诉我地点、质量、邮费)(2)、其他的信件都能贴出来嘛?说说看你是怎么贴邮票的?(3)、请将你们贴好邮票的信件送到邮箱来。剩下的都是一些“难题”(4)、思考:为什么4.0元、4.8元、6元的邮费没有办法按要求贴出邮票?(5)、原因出在哪里?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邮票面值太小,将邮票的面值改大)(6)、那最少要改成多大的?为什么?(将邮票面值改大,你会从多大面值的邮票开始考虑?为什么?)
(学生展开畅叙所谈,言之有理即可。)归纳:以上因素在人物语言表达中是综合体现的,所以在写作时必须周密思考,使人物语言体现的人物性格更丰富,更有立体感。(3)行动描写矛盾先生曾说:“人物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我们在写作文时,应当注意描写最能揭示人物本身的独特性格的,最合乎人物地位,身份的动作,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生动。行动描写要注意哪些方面?A、选择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行动来写。如《守财奴》中的老葛朗台的性格特点。B、要善于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动词,把人物的行动准确传神地描写出来。(4)侧面描写写作不仅可以从正面对人物加以刻画,也可以通过周围各种不同人物的眼看,嘴讲等方式,从侧面起到烘托某个特定人物的作用。(请学生欣赏片段《茶花女》,《红楼梦》,教师归纳。)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民主和专政(1)民主,是指在范围内,按照和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民主总是属于。世界上从来没有的民主。(2)专政,即主要依靠实行的统治。(3)民主制国家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对立统一)①民主和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专政则适用于。②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专政是民主的。(4)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三、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原因)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之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①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的地位,保证人民,尊重和保障,才能。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才能保障,维护。(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要求: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4)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向生活学习语言。2、了解新词新语,能正确评价和运用新词新语。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并评价新词新语。2、难点:如何评价新词新语三、教学用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新课以前如果有人说我可爱,我会很高兴:我还是有优点的哦。现在如果有人说我可爱,我就会心里嘀咕了:这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知道这有什么意思吗?(可爱=可怜没人爱)如果大家留心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词语很多,在网上是特别流行,很新颖、独特,谁来列举几个?(点评学生所列举出的词语)网络上有新词新语,其它媒体(如报刊、电视等)都有新词新语。关于新词新语的概念,一般认为,新近创造出来的词语,或是旧词新用,这样的词语就叫新词新语。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她夜夜沉醉在梦中。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原醒来。…………啊,那个世界,是为天下最真最善最美的心灵准备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情感,用充满魔力的琴弦,在人们的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天堂,它像天地一样长久,日月一样永恒!新月微微地闭着眼睛,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座天堂,真真切切地触到了那座天堂,冰凌砌成墙壁,白云铺成房顶,雾霭织成纱幔,星星串成明灯;在那里,她的头发像沐浴之后那样清爽柔软,随风飘拂,她的肌肤像披着月光那样清凉润滑,她的那颗心啊,像浸润着蒙蒙细雨的花蕾,挂着晶莹的露珠,自由地呼吸……她沉醉在那个一尘不染的美好的境界,如歌如诗,如梦如幻,如云如月,如水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