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猜想,然后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设计,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把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操作和讨论,找出有代表性的几种“证明”方法。3.交流讨论师:差不多了吧?能解释为什么把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会出现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2个苹果这一现象了吗?【学情预设:】第一种:枚举法请学生观察不同的放法,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2个苹果。第二种:假设法。还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把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2个苹果这一现象吗?
四、学以致用。1、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1、万老师骑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上班,6分钟行使了480米,照这样计算,他从家到学校共行使了20分钟。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米?2、今年元旦那天,小丽的妈妈到银川商城购物,发现有件保暖内衣质量不错,于是买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来后,邻居张大妈也想买几件,于是乘车到银川商城买同样的保暖内衣,她共付了300元,能买几件?3、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4、实践作业。1、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锯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木 锯成7段,需要多少分钟?2、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六、课堂总结。说说你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李老师也找到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为什么要把它们要设计成圆柱形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没有棱角,很光滑,所以栏杆、柱子要设计成圆柱形;因为圆柱可以滚动,所以压路机、刷墙滚子设计成圆柱形……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圆柱有这么广泛的用途,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2.自主学习 初步认识接下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教材第10—11页上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哪些知识?请拿着手中的圆柱来说一说?
(二)师生互动,验证猜想活动二:学生自由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种自己学过的知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通过合作,学生想到的办法可能有:①把橡皮泥捏成圆柱体,再捏成长方体,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算出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②把圆柱形的杯子装满沙子,铺平,然后把沙子倒入较大的长方体的盒子中,量出长方体盒子的长、宽及沙子的高,算出沙子的体积,也就是圆柱的体积。如果杯子的厚度忽略不计的话。杯子的容积就是杯子的体积。③把一个圆柱体放到装有(正)长方体容器中,水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这一活动的设计,是通过观察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我们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都是把圆柱的体积转化为其他形体的体积来进行计算的。由此,也就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准确,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这些方法来计算我们的学校门口这根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吗?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2)检查自学情况。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还有一点思考是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搜索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储备,并对这些知识储备进行筛选和取舍,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换句话讲,这就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这也是在第二学段“综合应用”中必须把握的准则。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3、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指导生活,感受成功。教学重点:整理分析和比较信息,制定方案。教学难点:策略的优化。教学准备:课前做好相关数据收集整理的准备工作,教师尤其要在课前了解学生调查的涂料价目。学生准备:计算器,记录纸等。
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下午1时)下午1时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13时)下午1时就是13时,你是怎么想到用13时表示的?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那么下午2时、3时、6时、晚上7时30分、9时5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16时,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这种用0时到24时来表示一天时间的记时方法我们就把它叫做24时记时法。师小结:同学们,一天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一天的作息时间。4、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同一指针可以表示晚上12时、0时、24时。)抽几个时间板书。观察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发现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教学目标:1、会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2、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估计意识和简单的推理能力。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含义,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在O里填上>、<或=。63O7558O5898O10056O65先填空再说出比较方法。(复习旧知。)
教学内容:复习100以内的数。(教材第98页第1~4题。)教学目标:(1)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2)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来表达和交流。(3)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100以内数的应用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进行简单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数位顺序及数位上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数位出示计数器。(1) 计数器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几个几?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几个几?百位上1颗珠子表示几个几?(课件演示)(2) 为什么都是1颗珠子,所表示的数不同呢?(3) 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一?
教学内容:书上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公顷、平方千米是更大的面积单位,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及1平方千米的实际概念,能区分两个单位。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作好铺垫。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用打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3、填写正确的面积单位:指甲的面数学书本的封面黑板的面二、引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出示:(体育场太大了)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公顷、平方千米)三、新授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教学时间: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二、复习整理: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如果没有,就让学生直接看书)(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此图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考察内容是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1)因为统计图中蓝色的折线表示学龄儿童,根据对学龄儿童的折线数据分析发现:1980年的学龄儿童最多,2000年的学龄儿童最少。(2)根据题目要求的分析:没上学的学龄儿童实际上是指:学龄儿童的人数与实际入学儿童人数的差。通过仔细观察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发现:1980年的学龄儿童和入学人数之间的差值最大,2000年的学龄儿童和入学人数之间的差值最小。所以,1980年没上学的学龄儿童最多,2000年的最少。(3)这一问比较开放,只要合理即可。三、练习二十七第9——14题解答指导:9. 81cm3=81ml 700dm3=0.7m3 560ml=0.56L 2.3dm3=2300cm310. 根据图示可知:把铁皮做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为30—5×2=20(cm),宽为25—5×2=15(cm),高也就是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5cm。(1)求“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也就是求这个铁皮盒子(无盖)的表面积。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 : 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2、教学例2。(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分别算出2008年比2007年各季度增产的百分数和合计数,再制成统计表.分析:根据题目要求,要算出各季度增产的百分数,我们只要根据2008年与2007年各个季度的原始数据,运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就可以算出.算出了各个季度增产的百分数,根据题意制统计表时,既要按照季度分类,又要反映出年份的类别,所以在确定表头时可分为3部分:年份、台数、季度,年份又分为2007年产量、2008年产量、2008年比2007年增产的百分数.2、田力化肥厂今年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元月份计划生产1500吨,实际生产1620吨;二月计划生产1600吨,实际生产1680吨;三月份计划生产1640吨,实际生产1720吨,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各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1)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时,百分数这一栏一定要写清楚是谁占谁的百分之几,并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正确算出对应百分数”
小学生很多事情还比较依赖父母,不过,他们已经有一些自立、自理的意识,而且渴望得到成长。根据本课的要求和孩子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孩子欣赏自己的成长,学会展示自己,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本课的难点是让孩子从具体事情中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懂得关心别人。 基于以上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搜集资料法、讨论法、讲述法、角色表演法和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能够听、说、读、写字母H h, Ii,并能听说认读以这些字母为首字母的单词:hamburger, hot dog ,ice-cream, ice.2.听懂Let’s do 中的字母和短语,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如:A B C, look and see.3.听懂Story time 的内容。教学重点 掌握字母H h, I i单词:hamburger, hot dog ,ice-cream, ice。教学难点 1.能够听懂一些指令性短语,并做出相应的动作。2. Story time 的内容教具准备 1.本课时相关的单词卡和图片2.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预习提纲1. 课前了解一些食物英语的名称。2. 课前先让学生复习三年级上册FoodPart A Let’s Learn 部分的单词:cake ,bread, chicken…一.热身/复习(warming up)1. 游戏:找朋友将学过的七个字母按大小写分开,一部分学生拿大写字母卡,一部分拿小写字母卡。让拿大写字母卡的学生分别起立读出手中的字母,那对应小写字母卡的学生跟到他前方举起手中的字母,说:I’m… 两人握手2.让学生听三年级上册Part A 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了解相关的食物的名称。.
一.温故知新1.教师播放“One, two, three, four, five”歌曲的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一起唱。2.复习数字1-151)报数:教师让学生从1-15按顺序用英文报数,如果前一个学生报到15了,那么下一个学生就要从1再开始。2)游戏:叫号。教师把写有one —fifteen的单词卡发给学生,教师随意说数字,谁拿着相应的单词卡,谁就站起来并大声读出该单词。3.操练句型How many … can you see? I can see…和How many… do you have? I have…(使用15以内的数字)二.新课呈现 1.教师将1-15的数字卡贴在黑板上,用其中的两张组成一个算式,在两张数字卡的中间写上“+”号,其和为15以内,让学生去计算,如Ten and five is fifteen.2.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摆算式,另一个学生用英文说出结果。3.教师出示算式卡,如Nine and seven,让学生快速说出两数之和,并请最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将算式用数字形式写在黑板上,在单词卡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贴在和的位置上。
一、教学内容:Part B Let’s learn Let’s play. Part C Task time Let’s check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四会词组: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2、学会用句型What did you/ (name) do last weekend/ yesterday? I(name) (did) last weekend/ yesterday. Did you….? Yes, I did. 来进行问答并完成Task time的表格。 三、教学重点 掌握四会词组,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四、教学难点 掌握四会词组(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变化),并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进行调查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所需的词卡及图片。 2、学生准备词卡。 六、教学过程 1、Warm-up 1) Free-talk: T: What day is today? A: Today is…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 (强调 yesterday) B: Yesterday/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 I (did)…yesterday. ( 用前几课时已经学的词组) 2) Chain-drill: C: I (did)…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D: I (did)…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E, F… (ask the teacher) T: 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t’s learn (1)继续Chain-drill,由T 引出并出示新授词组:went hiking. (2)学生已经了解了go 的过去式后, T 边用I went ( 这个动词用动作表示)yesterday.表达自己昨天去做什么了,边做动作.让学生帮老师说出: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
活动八:Story time:教学参考时间:5-7分钟打开书,学生自己阅读故事。两人一小组,尝试初步朗读。小组间互相提问回答:一人问,另一人回答。有两个人都不明白的问题,向全班提问。教师提问:(如果这些问题已经被同学问过了就不用再问了。)Is Zoom reading a book?Is he fishing?Are the frogs playing in the river?Are they catching mosquitoes?What are the frogs doing?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学生跟读。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教师要适时告诉学生青蛙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青蛙。活动目的:Story time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师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实实在在的进行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信息。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小故事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已经学过的语言,对故事进行简单的复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理解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