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各类精美PPT模板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 《阿房宫赋》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阿房宫赋》位于人教版老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人有别”主题。《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从文字、结构和意义等各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来鉴赏的。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杜牧的诗作,对杜牧其人及其作品的讽谏风格已有初步了解。然而本赋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能力尚浅,难以深刻理解赋文“铺采摛文”的写作艺术。通过诵读吟咏、教师点拨,把握本赋的语言风格。

  • 《百合花》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体会小说结构严谨、清新俊逸的写作风格。2. 分析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形象,通过品味生动的细节来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4.通过把握小说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教学重点是:通讯员及新媳妇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但我们决定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自己搜集有关“百合花”的知识资料,自主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自主归纳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课堂上采用情景激趣法、启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氓》说课稿-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总之,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设计意图:用流行语概念引导学生去解读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个人原因: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③性格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社会的原因:

  •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说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诗词。这个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本诗的作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以瑰丽的想象,在这首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离的梦境。整首诗以七言为主,但不拘格律限制,行笔恣意洒脱,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说学情】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侧重识记背诵,学生具备了一些文体知识,但还缺乏对古典诗歌进行系统性鉴赏的能力,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确立了这四个教学目标。语言方面,要能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思维方面,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分析、感悟诗歌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能鉴赏梦游的意境,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提高鉴赏能力;文化方面,要能够品味诗人情感,感受其追求自由、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

  • 《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明确:1.“孤光”象征受谗并被贬到边地的作者,表达了孤独落寞、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情。2.“冰雪”运用比喻形容作者的心胸,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内在品格。3.“孤光”与“冰雪”相互映衬,月之明衬托了冰之洁,反之亦然,类似“素月”与“明河”的相互关系。4.“自照”中“自”表现了作者淡然自适与傲岸不羁的处世心态,“孤光自照”属于托物言志。问题7:分析下片第二、三句的表达效果明确:1.“短发萧骚”的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年岁已高,壮志难酬,暗含凄凉惆怅之情。2.“襟袖冷”与“沧浪”暗示环境转向惊涛拍岸,风起云涌,渲染、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3.“稳泛”反衬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放浪形骸的伟岸风骨与超越现实的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

  • 《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赏析诗歌:(1)结合书本注释,读懂诗意。并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愁”情的词句。(2)分析叠词的作用(3)选择一个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联系你接触过的诗文,小组讨论这个意象在词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设计说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考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联系高考对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考查范围。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把握诗歌内容,领略其艺术特色,从而体会其情感。所以我在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上我以愁情引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诗歌赏析步骤,通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哀情。)

  • 《说“木叶”》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文学论文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对应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语文素养是“学习阅读知识性读物,理清文章思路,学习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语言的严谨准确,发展科学思维”。《说“木叶”》提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为何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疑问”,继而分析了“木”字的两个艺术特征,解决了上述疑问,阐发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二、说学情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实用性论说类文本,例如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论教养》《谈创造性思维》等文章。本学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论点、论据、论证”的相关知识,并且发展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为《说“木叶”》的讲授提供了学习支架。但《说“木叶”》这篇文学论文,篇幅长达三千字,使用了专业术语,运用大量诗词举例,这些是给学生阅读造成困难的原因。

  • 《陈情表》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概括出祖母的形象:祖母是一位对我恩重如山,身缠重病,风烛残年的老人。(紧扣“婴”,)了解作者身世:“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概括明确:“孤苦”“孤弱”,突出“孤”)【先分析“应该尽忠”和“不得不去尽忠”,再分析“不能去尽忠”,避免了串讲课文的平淡与枯燥,使课堂有了波澜。】(三)追问探究,察理析忠孝问题:只说自身孤苦、祖母多病是“以情动人”,或许能打动一个君王,但是对于像晋武帝这样一个君王就很难说了。晋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李密又是用什么理由说服他的呢?其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机变和才智呢?

  • 《陈情表》说课稿(一)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学习任务三:品读,赏析特色,深入探究。(解决“为什么这么陈情“的问题)文学史上,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首推李密的《陈情表》。“抗君命”、“逆圣旨”,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让学生再读课文,结合导学案中的背景介绍,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陈情。 【方法导引】再读文本,深入思考作者除了从亲情入手打动晋武帝,还从哪些方面陈情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梳理归纳,到黑板上展示。教师补充归纳:本文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李密是亡国旧臣,惹恼晋武帝,会被株连九族。先以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再以“报国恩”“徇私情”的两难和朝廷以“孝”治国以及自己为官追求等,打消皇帝疑虑,最终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方案,以情动人,构思缜密。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凄恻动人。

  • 《短歌行》《归园田居》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教学任务二:PPT子任务一、二、三感悟诗情:那么为什么不能轻易对诗人诗歌进行删减呢?除了诗歌语言及内容方面的影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情感是诗歌的尺度,而非长短。下面将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再读诗歌。重点赏析曹操的“忧”与“解”和陶渊明的“误”与“归”。通过编写诗人年谱的方式,呈现诗人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让诗人回到历史现场,让自己代入诗人境遇,以意逆志。通过查阅资料和编写年谱,可以了解到:曹操既能横槊,又能赋诗,如曹丕在《典论·自叙》中所说:“上(曹操)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短歌行》中多用典故和善用比兴或许就源于此。其次,曹操虽出身仕宦,但门第不算高贵,这样的家庭地位让他有着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因此,“唯才是举”是曹操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再次,曹操写《短歌行》的确切时间已难考证,如取赤壁大战前的说法,曹操已五十四岁,来日无多的紧迫感、贤才归附的愿望自然尤为强烈。

  • 《拿来主义》说课稿(三)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生展示:鲁迅在《拿来主义》讨论“送去主义”时使用的不是徐、刘二人欧洲巡展的事实,而是《大晚报》评价二人欧洲巡展为“发扬国光”这一事实,故用了“叫作”,且是加引号的“发扬国光”;用“送”字表明自己针对的对象不是梅兰芳本人及其艺术,而是“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的人及其行为,即强行将中国戏剧与象征主义相联系的牵强附会的行径。可见,鲁迅针对的是当时国民政府一味送去的行径和主流媒体宣扬为“发扬国光”的舆论导向。设计意图:有的放矢,针砭时弊是杂文的突出特征。耙子指向哪儿、时弊是什么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有学生误以为鲁迅在批判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人,甚至调侃说鲁迅“怼人狂魔”“老阴阳师”。通过此活动,细读文本,还原历史,抓住“叫作”与“送”的主体,找准鲁迅批判的对象和针对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用不可随意使用所谓网络“梗文化”来消解名人、伟人等事迹的严肃性,不可以娱乐心态品读经典作品。

  • 《荷塘月色 》说课稿(一)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说目标本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三:1.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品读、赏读,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的结构。3.了解心中情和笔下景,体会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确定以上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荷塘月色》作为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奠定基础的任务,即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本课,理解和明确散文应该“读什么”和学会散文应该“怎么读”,然后在学习《故都的秋》和《囚绿记》的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修正,不断增强散文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三)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环节二,在品读过程中把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融入其中。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环节三,提出问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中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三、仔细品读,把握感情。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赏析语段,品味语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假设眼前有一片荷塘,设问学生会看到什么?很自然会看到:叶,花,闻到花香。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自然段,当然教师要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一例: 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在点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时,我举了诗人艾青描写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你的眼睛在,你的耳朵在倾听。”这个例子能诗意的解释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 《蜀道难》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二)整体感知(7分钟) 读—读文见义“新课标”要求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整体感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学习重在诵读,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初步感知:此环节先由学生跟着范读阅读《蜀道难》,解决字音字意等基本问题,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最为感性的诗歌认识,直接而感性的阅读,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之后将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蜀道各式各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蜀道之险,在此基础上播放动画音频,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浪漫奇特的艺术风格。(三)深入赏析(65分钟) 探—探究鉴赏“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基于整体感知诗歌后,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首先,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 《说“木叶”》说课稿(一)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这五个问题,主要从学情出发,由浅入深,从感知到理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第三环节:延伸探究、展示成果(多媒体显示)走出文本,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在深入的文学鉴赏中再次获得语言的审美。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性质后,还需巩固、提升鉴赏能力!这里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经小组合作探究后,得出本组的鉴赏成果并加以展示,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问题是:1、 请结合下面三首词的意境,选用残红、落红、乱红填空。2、 阅读下面这些句子,理解“燕”在词语中的暗示意义。该环节充分体现了 “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的鉴赏思路更加清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 《再别康桥》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2.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简介诗歌“三美”追求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 《再别康桥》说课稿(三)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四、教法与学法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诵读方式可以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2.发现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发现能力。把文本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去探究,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学习方式。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过程分析(一)课前预习①课前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学案中准备的有关徐志摩和写作背景的资料。②指导学生诵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感情。鉴赏诗歌离不开诗歌意象和有感情的诵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怎样朗读才能从分表达作者的感情?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本文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 《再别康桥》说课稿(一)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对比联想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三、学法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 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比如王维《宋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正所谓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啊。(设计目的:以离别主题的诗歌导入课文,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情境。)

  •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说课稿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说教材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力争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我们在必修部分已经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风《蜀道难》,学生对李白其人及其诗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的任务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它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感情。《将进酒》一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变化明显,学生容易进入吟咏和体会情感的体验阅读中。二、说教法学法现代语文观念中提倡语文教学要多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特别是对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可见在学习古代诗文的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可以在朗读中理解诗文的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慢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以诵读为线索,完成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性思考。

  • 《蜀相》说课稿(二)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解决办法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熟读甚至背诵6首诗,这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4.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上一页123...515253545556575859606162下一页
提供各类高质量Word文档下载,PPT模板下载,PPT背景图片下载,免费ppt模板下载,ppt特效动画,PPT模板免费下载,专注素材下载!